站内搜索:
怀旧,体验,社交,广州超级文和友成超级网红
日期:[2020-07-14]  版次:[A05]   版名:[深读]   字体:【
■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圆桌圆凳、人声鼎沸的大排档,超级文和友还原了一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标志性的街景。

广州超级文和友启示一

■策划: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方汝敏

■摄影:夏世焱

4点半取号,308号(小桌),3小时后叫号。

4点半取号,40号(大桌),4个半小时后叫号。

6点13分取号, 1001号(小桌),2个半小时后叫号。

5点08分取号, 1071号(小桌),4小时后叫号(周五)。

凌晨1点04分取号, 1890号(小桌),36 1号(大桌),前面还有5桌在等。

7月12日开业,凌晨0点51分取号,4074号(小桌)(周日)。

每天只用一个多小时甚至半个小时就放号过千,门店外小广场水泄不通的等位客、围观者、拍照者,这是新快报记者过去两周在广州超级文和友的取号与所见。

一边是现代玻璃幕墙的摩天楼,一边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布满旧式空调机、铁锈防盗网、晾着旧衫、挂着旧店招的三层“居民楼”,太古汇与超级文和友在广州最时尚繁华的天河路与天河东交界处拼贴出新与旧、高级与草根强烈冲突的都市奇观,其内部也是上世纪80、90年代广州传统街区、单位宿舍与城中村的拼贴体。

阿婆牛杂、八珍煎饺、恩宁刘福记云呑面、陈添记、姊妹美容美发、得闲文身……最传统本土的广州小吃开进了最奢华现代的CBD,路边小店与国际一线品牌比肩,超级文和友在炎夏掀起了超级热浪,从00后到50后都裹挟其中。社交媒体上冰火两重天的狂喷与点赞,反为这股热浪推波助澜:

“这真是大神级的策划者。”(媒体人王小姐)

“有九龙城寨的感觉,超级好。”(wany)

“八十后老广表示感动流涕满满的回忆呀!”(Brian)

“好好好!既吃饭,又拍照,还回忆杀,还能趁机忆苦思甜教育后代。”(红崖帆)

“非常想打城管电话举报影响市容,真的有点恶心(住在旁边,经常路过)。”(老汪)

“不是怀旧的问题,是搞笑,明明在真大排档就有这样的环境,还要投资上亿元人造一块假的出来。”(COCOKO)

“我个人不太认同仿造的古建筑或旧建筑,因为是假古董。只有表面的图像回忆,而不是实实在在在这里生活过的回忆。”(Bo)

“本质还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对大众追求新奇的趋向作出的呼应。”(月月火水木金金)

……

这只是一家餐厅吗?它为什么那么红?它有什么吸聚人流的魔力?它是否会昙花一现?这个在长沙卖小龙虾起家、有“美食界的迪士尼”、“回忆之城”、“市井文化展示平台”、“一个80年代的老城社区”之誉的超级网红,将广州作为其全国乃至全球扩张的第一站,引爆了在原产地从未有过的争议,可能为这个城市带来什么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一:怀旧,回忆

充满梦想,激情又踏实的上世纪80年代,是多少人心中的回忆?多少人事业与家庭起跑的年代?多少人才和经典诞生?!如今也许看到了那斑驳的马赛克外墙,才想起,我们曾经走过了80年代。(网友里蒙)

感觉这里更像是记忆博物馆,老广集体回忆,那些喷“颜”的人多想想深层的意义吧。(网友Brian)

完全复制上世纪80年代前后建筑风貌与生活场景,超级文和友不像一个餐厅,更像一个怀旧“主题公园”,令不少走过那个年代的人在这里旧梦重温。

没有大门,没有围墙,扑面而来的数十围圆桌圆凳、人声鼎沸的大排档,开放式的超级文和友以一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标志性的街景拉开怀旧电影的序幕——

在西关长大的80后规划师杨先生,从小就在老城里走街串巷,穿行在文和友的“电影布景”中,作为主色调的马赛克、水刷石,仿佛筑起了一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光隧道,带他穿越回童年——

“这是八九十年代的水刷石,不是民国水刷石。”

最亲切是看到爬满花花草草的阳台,“上世纪80年代广州街巷最有特色的是绿化,人们会搭一个铁架,种上绿化,让它们爬满架子。”

同庆坊的牌楼今天仍能在广州老城随处可见,“广州旧城有大量这种铺瓷砖的巷门,是上世纪80年代时统一做的,每一个巷口都有,渐变色瓷砖是上世纪80年代的材料。”

还有水磨石的楼梯扶手、大排档的卷闸、上世纪80年代许多广州人家里挂的镜画,墙上贴纸7位数的电话号码、城中村的灯箱、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代防盗网……

他还特别留意到门口等位用的竹椅,“上世纪80年代公公婆婆们就坐着这种竹椅洗衣服,但当时的要小一点。”

来广州20多年的70后新移民刘晖是超级文和友的拥趸,作为研究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师,常年在广州老城里扫街,在他的职业眼光看来,超级文和友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时代的印记,或带着广州的标签:

面向天河东一边的街屋:盲公丸这栋楼的原型应该是老城里的一栋街屋,又拼贴了很多不同年代的建筑元素,有上世纪30年代的阳台栏杆,因为上世纪80年代时广州的绝大部分民居仍是民国楼;有上世纪60年代的水泥花格;也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贴的枣红色面砖;右边的开间一半是居民出入的铁闸门,一半是店面,寸土寸金的老广州很多这样的店面;天台加建的铁皮屋也很广东啊;

文和友内部,上世纪80年代的橘黄色面砖,90年代的金属扣板;香港阿一猪扒酸辣米线店外的黄色马赛克很有香港味道,内地更常见的是白色间隔绿色的马赛克;

住越秀区应元路的60后广州人黄姨是被在天河上班的女儿带来尝鲜的,她们在三楼吃完饭,就从三楼往下逛,一边走,一边拍,一边回忆,“啊,这些是旧的东西,以前的东西。这个楼梯是用马赛克,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家地上也是那种马赛克。”

她喜上眉梢地说:“这间店怀旧,创意挺好,挺有特色,很有意思。不止环境,一块牌子、一辆单车、趟栊、门帘都很用心。我们打算把整一间店逛一圈。这里面都是以前在西关或者其他很多地方见过的东西,这些东西应该会越来越少,像我女儿这些90后会见得比较少。有机会肯定会来,因为这里有很多东西吃,都还没吃个遍哈,不过很多人排队。”

另一位住老城区的黄姨则是看到儿子推荐转发的抖音来的,同来的还有一个60后和一个80后的女伴。她们雀跃地在二楼最多人打卡的“天井”上方的“走廊”左拍右拍,她说:

“来这里主要是怀旧,回忆一下老广州的印象。以后带小孩子来,就让他们感受一下,父辈们虽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但还是可以成长得那么好,激励他们为了美好生活要更加努力奋斗。以后还会来,也会介绍其他朋友或者带我妈(40后)来。”

怀旧不仅仅是60、70、80后的节目,一些90后也在此邂逅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超级文和友除了我爱吃的小龙虾,还集中了广州的风味和怀旧场景,‘同庆坊’的名字好像在广州见过,横街窄巷是小时候会看到的场景,所以当然会过来看看,全部都是回忆啊!”在荔湾区长大的90后王小姐拉着闺蜜专门来捧文和友的场,两人都化了很精致的妆,不停地在各个角落拍拍拍。她说:“如果不是排队排那么久,我会再来。”

在老城区长大、工作后又游走于西关的90后前媒体人赵小姐也有同感,她说:“在这里,我们可以到每一个摊位里消费,逛累了,可以坐下休息,感觉像进入了一个社区,好像真的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她的双眸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光。

关键词二:体验,社交

穗湘风味、有空调的广州城中村,将规整的现代空间重新造旧,以此怀缅广州百态发展的大时代,尤其定位在:不愿生活在前浪时代的后浪们,却又喜欢瞬间穿越前浪的时代。(网友劳毅波)

与超级文和友陈旧灰暗的怀旧场景相对照,满场飞打卡拍照的多是时尚靓丽的小姐姐小哥哥,他们闪亮的瞳仁里流淌的不是怀旧的温馨,而是新鲜与好奇。

在最热的打卡拍照点——二楼面向“天井”的“走廊”上,00后的广州人王小姐正在小男友的镜头前投入地摆POSE,她说:“我住天河区,这里的场景、建筑都跟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城市的繁华地带,例如珠江新城,很少走街串巷到有人情味的地方。文和友有自己的特色,我会来第二次,想多带些朋友过来逛一逛、聚一聚,主要还是当做社交场所。”

王小姐00后的小男友则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别人发的照片觉得超级文和友特别好看,所以就过来拍照。我住在越秀区,能看到比较多类似这里的老房子,但灯光没这么漂亮。”他指着“天井”上空的黄色射灯说。

来广州只有几年的90后刘小姐说:“平时住在天河区,工作也比较忙,偶尔会去海珠区,但很少看到类似的场景。它怀旧风的装修吸引我,我来了两次了。但来两次就够了,因为这里的东西不是很好吃,这种地方东西好吃才行,不然拍完照发完朋友圈就算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留住我。”

刚来广州出差的90后张小姐好奇地四处打量道:“朋友说这里比较有意思就带我们来。这里将CBD里的一个空间改成很有老广州的感觉,很有意思。”

前媒体人赵小姐的不少朋友都来过文和友,她说:“朋友说这里不止细节和建筑还原得好,进来后还可获得沉浸式体验。”

她形容道:“文和友像是一场快闪秀,一场大型的舞台剧,来的人就是观众,这里带给人一次性的、快餐式的体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