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白衣逆行者王华:我只是做了医者应尽的职责 完成了胜于自身安危的使命
日期:[2020-07-15]  版次:[A05]   版名:[好医生好故事]   字体:【


回归正常工作、生活已有一段时间,回忆起在武汉两个多月惊心动魄的经历,王华感触很深。

抗非典荣立三等功,战新冠再赴最前线。从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监护工作20多年的王华,作为广东最早一批援鄂医疗队之一的珠江医院医疗队队长,除夕夜出发,对口支援汉口医院重症病区,在一线战疫59天。

身为专家组成员,王华深度参与了制定改善医疗流程、病区管理细则、护理流程和感控流程的全程,提出使用“制氧机+储氧面罩”“氧气瓶+无创呼吸机”等各种方法缓解供氧难题,率队一起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经过两个月奋战,广东医疗队的治愈率超过针对同类型重症患者的平均水平。身为珠江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王华同时又是队员们的“大家长”,任务结束,他完成了“把所有队员平平安安、一个不落地带回家”的承诺。

战疫59天心语

感谢武汉人民的付出,这段战疫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过!

除夕出征

82岁老母亲给他发千元红包保平安

“祝大家过个祥和的春节,俺要去武汉了!”2020年 1月24日,大年三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ICU副主任王华在自家的微信群里留下了这句话后,就毅然收拾行李,与队友们紧急集结,飞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中心地——武汉市。

从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监护工作20多年的王华,原本早就买好了初二的机票,准备与爱人一起回内蒙古看家里老人。然而,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疫情,都是临床医生的夫妻俩深知责任重大,便毅然退掉机票,留守岗位。

“接到出发通知是中午一点半,要组队支援武汉,当晚就出发。”曾经参与过抗击非典的王华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我们都是搞重症的,平时传染性很强的甲流、禽流感时不时都会见到,也参加过‘非典’,这个时候当然责无旁贷,也不会慌张。”王华说。

因为他的特殊经历,加上丰富的呼吸疾病和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王华获批加入医院队的同时,被医院任命为医疗队队长。

几小时内集合完毕出发,来不及与家里人好好道别的王华,在家里的微信群发了条消息报告行踪。当天正是王华82岁母亲的生日,母亲很支持儿子的决定,还特意给他包了1000元的红包“保平安”。

临危受命

重建医疗秩序千方百计解决抗疫难题

作为最早一批援鄂医疗队,珠江医院所在的广东医疗队,任务是整建制接管武汉市汉口医院的住院病区。

“人头涌涌!穿着防护服的一两名医护四周密密麻麻全是求医的患者和家属,危重症占了百分之七八十。”这是王华初到武汉看到的场景,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把我们投入到一个病毒的荒野里。”

彼时的汉口医院已超负荷运转, 500多张床,只有100多位医生,开设了10个发热门诊,每天接待患者达1500多人。即便是三班倒,医护力量也严重不足。整个医院几乎全是病人和家属,排十几个小时队能拿到药、打上针已属幸运。

王华所在的呼吸六病区,设置76张床,但收了81名患者,只有两位医生七八个护士。当支援队伍抵达医院时,正在值班的一名年轻眼科医生开口首先问的是:“你们是哪里来的?”王华回答说:“我们是广东医疗队的。”这位已经疲惫不堪的医生连声说:“太好了!我可以走了。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我要休息……”

王华清晰地记得这个场景。他感慨地说:“当时听了既心疼又心酸,还颇感压力巨大。”

接受完培训,王华作为珠江医院医疗队队长,与其他专家组成员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查看病房条件、防护情况和病人病情。此后,王华与专家组成员一起,持续不断改善医疗流程、病区管理细则、护理流程和感控流程,医疗队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救急救命

啃硬骨头解决供氧难题促康复

“我们看CT、看影像,认为这种病如果有充分的医疗条件,病死率不应该这么高。”初到武汉,王华和队员们看着不少生命在眼前消逝,内心很沉重。看到不断涌入医院的求诊患者,一些医疗队都觉得”不中招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有的队员计算自己的保险费,看看万一倒下后,能有多少保险金留给家人;有的默默把各种账号、密码交给爱人……

“为缓解队员们受到的心理冲击,广东开了三辆负压救护车停在医院楼下,承诺有感染,第一时间接回广东救治!”王华表示,此举提振了大家的士气,各医疗队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医疗队很快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有所作为,和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

“来不及害怕,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创造医疗条件,挽救更多的生命。”最让王华揪心的是氧气设施不足,“病人呼吸窘迫很难受,但我们又没有别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这是最无助也是最无奈的。”

王华和大家一起,四处募集氧气瓶、募集制氧机。对于一些需要吸更高浓度氧气的患者,珠江医院医疗队提出并募集了储氧面罩,配合制氧机使用,氧气瓶配合无创通气和高流量通气。后来发现,这些方式明显改善吸氧效果。有一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从30%多升高到80%-90%。

供氧难题逐渐解决,硬骨头“啃”下来了。经过了一个月的努力,到2月23日,广东医疗队接管的病区共收治病人159例,65%是重症和危重症,8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治愈率53.5%,剩余病人的病情均在好转之中。“开始送患者过来,一送就是几十个,压力山大。”王华说,随着一批又一批支援力量的加入,火神山、雷神山、各大方舱医院的陆续使用,分流一大部分患者之后,汉口医院这个“风暴眼”的压力终于得到了缓解。“广东医疗队的治愈率超过当时救治同类型重症患者的平均水平。”王华回忆说。

回归日常

还经常收到来自武汉的慰问和感谢

自1月24日出发次日凌晨抵达武汉,到3月20日归来,王华所带领的珠江医院医疗队在汉口医院连续奋战了59天。除了每天高强度的重症患者临床救治工作,52岁的王华队长还被大家亲切地喊成“王大大”。在救治病人的同时,王华不断提醒、督促大家做好个人防护,认真地检查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是否齐全。并时时关心鼓励大家,“要保证每一位队员带着使命来,平平安安地回家。”王华说。

他也坦言,那59天里,也有觉得很辛苦,特别累,觉得快坚持不下来的感觉。但患者期待的眼神、很多温暖的瞬间、正能量的事件,激励着他坚守了下来。

“疫情当中,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了。”令王华记忆深刻的是一名小姑娘,冒雪骑了七八十公里单车,回到武汉家里把病重的母亲送到汉口医院求救。亲情的力量感染着王华和队友,经过精心治疗,患者最后康复出院……他说,像这样救治成功康复的事例非常多,医疗队队员也收到很多感谢信,离开武汉时,大量的市民为他们唱歌、送行,当时的场景令他至今回想起,仍心情澎湃。

“回到广州后,还经常会收到来自武汉的慰问。”社会各界都称他们为英雄,但王华说:“全国齐心,八方支援,坚强领导,统一调度,人人参与,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成果,而自己,只是做了医者应尽的职责。这也是一种胜于自身安危的使命!”

人物档案

王华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ICU副主任、广东第一批援助武汉珠江医院医疗队队长、从事呼吸疾病和重症监护工作20多年,2003年“广州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广东省委省政府特记三等功获得者。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伍晓丹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实习生 梁婷茵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