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黔同心既“造血”又“筑梦” 大山里的人们眼里有了光(2)
日期:[2020-07-17]  版次:[A09]   版名:[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   字体:【
■穗毕两地携手开展职教扶贫,实施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学生“毕业即就业”,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黔南州都匀市春晖小区内,新的一期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班正在上课,吸引了附近不少居民前来学习。

■位于雪花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的水族马尾绣扶贫车间,提供了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下楼即上班”。

■惠水县石烧村种植户罗显阳加入村里的刺梨种植合作社,加上茶叶种植的收入,实现了脱贫。

【梦想地】 港口边

迷茫少年返校回炉 开始对人生有规划

今年17岁的朱羽,没想到自己还能重新踏入校园。初中毕业后,他打算跟哥哥一样到贵阳打工挣点钱时,村长找上了门。

“那时候村长说,当地的一家技校准备开个‘广州港班’,有政策、有补贴,我就来了。”就这样朱羽成为毕节市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广州港班的一名学生。

2017年,校企合作在广州职业技能教育领域发展得日渐成熟,学校、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内容,定向培养适合企业的技能人才。这一类班级被形象地称作为“订单班”,学生实现“入学即就业”。这一成熟高效的模式,被运用到广州的就业帮扶中——“职教扶贫”既能扶智又促就业。

当年9月,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港班”正式开班,迎来第一批新生,揭开了广州企业和毕节职业院校开办“订单班”的序幕。以此为起点,广汽、地铁、雪松等企业陆续加入,这所贵州技校逐渐变成了广州企业的“黄埔军校”。

朱羽便是第二期“广州港班”的学生。今年7月,朱羽将与班上的38名同学一块到南沙港进行顶岗实习。“拿到第一份实习工资,我要给爸妈买点衣服穿,还有鞋子,有能力的话可以买张按摩椅。”朱羽有点骄傲地说,哥哥在贵阳打工一个月才赚两三千,自己实习转正后,工资将是他的两倍。“我跟他说了,他好羡慕,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如今,朱羽不再像两年前那般迷茫,对未来有了规划。“过去以后,我要在那边升个学历。听说那边可以边上班边修学,我要把学历有多高就升到多高。”

一技之长“加持”

生活不再“无所谓”

毕节技术学院工矿建筑系办公室主任王义是朱羽班上的老师。一想到这帮学生刚入校的样子,他摇了摇头,“多数是留守儿童,比较自卑、叛逆,自律性也不强,对生活和学习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然而,“订单班”这一定向培养的模式给这群少年指明了方向。广州港集团扶贫办主任、工会副主席许鸿说,校企合作班一般采用“2+1”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包括理论与实操,课程、教材由广州港提供;第3年开始到港口实习,考取相关的培训证书。

“从一开始,这些孩子就能有效地融入到广州港的企业氛围中,了解岗位内容,感受企业的文化。”许鸿表示,如此三年的“打磨”,能帮助山区孩子逐渐“走入”广州企业中,加快城市生活、岗位适应的速度,也是对企业缺乏专业对口技能人才的有效补充。

今年7月,首期“广州港班”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共有34人实现入职。在王义看来,广州港这类穗企“订单班”带来的,是所在行业前沿的理论、技术、观念。学生学习掌握后,即便无法入职,对日后就业亦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能提升就业机会。“学生们自信、自律了许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未来人生都有了规划。”

“这种专班的模式,关键是能够让贫困学子通过校企订单实现高质量就业,收入水平比在当地高,带动毕节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非常大。”毕节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池涌透露,借助于东西部协作的平台,三年来,学院已经有29个专班1142名学生,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占49.8%。

除了“职教扶贫”,三年来广州积极创新就业帮扶,开展劳务协作工作,在毕节、黔南两地举办575期劳务培训班,协助当地13131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到广东就业,帮助4647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

在黔南州都匀市春晖小区内,王海丽带着孩子来听新一期的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班。一手抱着娃,一手记着笔记,王海丽一节课下来并不轻松。在她看来,这课很“实在”,“想学点婴幼儿护理的知识,可以带带二宝,将来还能去广州当月嫂,收入比原来在工厂打工高。”

【梦想地】 家门口

家门口就业 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

几年前,在外地打工的周巧,和老公一起回到毕节市赫章县铁匠乡的家中。“小孩要上学,家里的老人也得照看,走不开。”回家后的日子让夫妻俩无所适从,只能种种土豆、玉米,偶尔听到有人招短期临时工,便出门打打散工。

直到2018年6月,广州港华公司在当地建立了鲜花育种、育苗种植基地,夫妻俩双双成为这家公司的职工。丈夫会点电工技术,负责基地大棚的水电维修,而她则管理棚内的花苗。

一开始,周巧都不懂如何“伺候”这些好看的花,全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鲁元学手把手教。花长到什么程度控根,长到什么时候控肥……如今,这些花卉种植技术她已牢记于心。

“原来出去打工,一个月大概赚3000多元,但这不包括吃住,还要给家里面寄一点生活费,算下来一个月基本上所剩无几了。” 而每天70元的工资,周巧与丈夫到基地两个月后,便实现了脱贫。荷包鼓了,日子顺了,周巧坚定了在基地好好干下去的心。

三年来,周巧见证了基地的大棚从100多个变成了400多个,自己种花的技术也日渐成熟。她计划运用在公司所学的技术,明年将自家几亩地全种上绣球花。

随着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在毕节、黔南两地投产运营,家门口的优质岗位越来越多,当地不少人与周巧一般,选择回家就业赚钱。毕节市织金县、黔南州三都县的绣娘们也一样,运用自身巧手,或画着蜡染图案,或用马尾作绣,实现在家门口背着娃、养着家。

“最主要的就是让妈妈回家,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一系列社会问题。”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说,广州的帮扶不仅让绣娘们脱了贫,还能让孩子黏着妈妈,让女儿照顾老人,同时还提振了她们的精气神。“现在她们用自己的手艺不光能赚钱,还能到国际去参展,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有底气、有信心,意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从山长水远去求医

到家门口即能看病

不仅是读书、就业,以往毕节、黔南两地乡亲盼着能就近就医,在这几年也得到了实现。

今年58岁的张先生,前不久因一场感冒引发心衰,到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接受治疗,装了两个心脏支架。“两个支架要4万多元,医保报销后自己只需要出一万多元。”他说,自己家就在毕节市内,离医院不远,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以往这边不少重症急诊,都是往重庆等外地转,但对于心血管疾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广东帮扶毕节心内科专家、毕节市心血管专科联盟中心主任蔡淇冰说。

而重点专科建设成为广州推进对毕节医疗帮扶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据悉,自2016年6月广州对口毕节开展帮扶协作工作以来,广州市协调组织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广东圣大医疗集团“组团式”帮扶毕节市第三人民医院,突出打造传染病、艾滋病、呼吸科、心血管等重点专科,引进20余项新诊疗技术,开展毕节市支气管镜诊疗等首例手术15项。

其中,广东圣大医疗集团支援毕节三院心血管治疗中心建设,建造起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心内科病房三大功能区,不仅能开展普通手术,还能对危重症展开治疗。“现在它不光满足毕节本地老百姓的就医需求,铜仁、黔南等周边地区的患者也会来我们这里看病。”蔡淇冰说,目前在广东能做的心血管病手术,在这边也都能开展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