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岁半男孩挑战两种癌症 妈妈称他为“小英雄”
日期:[2020-07-31]  版次:[A12]   版名:[公益]   字体:【
■针剂终于打完了,杨萍把泽仁抱在怀里喂他吃饭。

■张泽仁募捐专用二维码。

广东公益 恤孤助学促进会公众号

广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公众号

整个治疗方案需要至少近百万元费用,目前仍有巨大缺口

●温暖1365号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肿瘤中让人闻风丧胆的“儿童癌症之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也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一岁多小男娃张泽仁不幸受到两种疾病前后“夹击”。他在奋力抗争,他的妈妈杨萍也在奋力迎战。杨萍将小泽仁称为“小英雄”,她说,医生给儿子制订的治疗方案需要费用至少近百万元,目前已筹得的治疗费有巨大的缺口,但她和丈夫绝不放弃。

一岁生日 在痛苦的抗癌治疗中度过

2019年2月25日出生的张泽仁来自湖北省十堰市。小泽仁的妈妈杨萍很不容易,她一直漂泊在外打工,37岁才与货车司机张先生结婚。当时,杨萍患有心脏病,为了生儿育女,还安装了心脏人工瓣膜。小泽仁出生,这对晚婚夫妇如愿以偿,无比欢喜。

2019年8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杨萍给宝宝洗澡,发现孩子出现异常。“他的肚子鼓鼓的、硬硬的,不像消化不良的样子。”杨萍回忆,她带着孩子到医院,几经核查,医生确诊泽仁患上致死率较高、被称为“儿童癌症之王”的神经母细胞瘤。

杨萍内心强大,虽然难过,仍强忍悲痛说服家人,孤身带孩子来广州治疗,孩子的爸爸则继续留在十堰工作并筹钱。

经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二次诊断,小泽仁确实患上神经母细胞瘤。随后的半年,小泽仁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进行了8次化疗、12次放疗,花了30万元。“儿子在痛苦的治疗中度过了一岁生日,承受住一系列让人难受的抗癌治疗,真是小英雄。”杨萍说。

今年4月3日,小泽仁完成全部住院疗程。医生开了一些口服药,小泽仁的父母就为他办了出院手续,回到湖北。

孩子要接受骨髓移植

才有生的希望

不幸的是,病魔又一次来临。

6月21日,小泽仁在老家突发高烧昏迷,住进医院,服用进口抗生素不管用,杨萍接到了医院下发的病危通知书。坚强的妈妈抹干眼角的泪,决定带着儿子再来广州。

小泽仁回到广医五院,诊断结果再一次出乎意料。小泽仁高烧不退、血象过低,种种症状都符合白血病的特征。7月2日, 广医五院的专家作出确诊报告,小泽仁突发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的一种),杨萍的心又一次如坠冰窟。

这一次,杨萍面对的考验更大。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孩子要经过化疗并接受骨髓移植,才有生存的希望。困难不仅在于疾病的挑战,还有支撑治疗的高昂费用。

“孩子还在战斗,

我怎么能放弃?”

整个7月,小泽仁都在化疗、抗感染中度过。他刚出ICU不久,抵抗力十分低。医生担心他遭到新感染,将他安排入住“层流床”。隔着厚厚的无菌胶布,小泽仁好奇的大眼睛总往窗外望去。他还不会说话,只会用手指指着窗户,发出“啊啊”的声音,示意妈妈带他出去溜达。

杨萍很无奈。儿子抗癌身经百战,从未真正拥有七彩童年。他的眼前是五颜六色的药水和药丸,每天与护士姐姐“玩打针游戏”。“但是小泽仁似乎很懂事,不管多么怕,仍克服恐惧将小手臂伸向护士姐姐,大家都称赞他勇敢。”杨萍说。

有不少亲戚善意劝说杨萍,让孩子少受些苦,意思是放弃孩子。杨萍坚决拒绝,她说:“他在战斗,我怎么能放弃?”

杨萍告诉新快报记者,医院为小泽仁制订了化疗加骨髓移植的治疗方案,整个过程需要约一年时间。“先是进行五六个疗程的化疗,然后进行骨髓移植”。医生介绍,张泽仁的治愈率为50%,化疗约需30万元,骨髓移植需60多万元,即使没有感染,总费用也接近百万元。

坚强妈妈

为了救孩子甘愿干活还债

这笔费用对于杨萍一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但记者从杨萍坚定的语调中感知,她正在咬紧牙关,和丈夫一起解决问题。

“我老公最近找了一份工作,回家乡给一家公司开大货车。”杨萍说,现在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那辆分期付款买的车。目前贷款未还清,暂时无法变卖,孩子爸爸决定先打工挣钱还车贷,然后卖车给儿子治病。

日前,她开通了网络筹款平台,经过朋友圈转发,已经有7000多人次接力捐助,为小泽仁筹集医疗费26万多元。“虽然离移植的治疗费还有巨大缺口,但大家的关爱,让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如果有机会让我报恩,等孩子治疗结束,我甘愿去干活还债。”杨萍说。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365号张泽仁”。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请务必将银行的转账回执传真至新快报(传真:020-85180284),逐日登报明细以传真为准,分批公示以天天公益基金到账为准。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严蓉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