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李家驹:被广州人忘却的北大校长
日期:[2020-08-02]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图为李家驹行书节录《兰亭序》

■黎向群 著名书法评论家

李家驹是一位地道的“广州人”,今日几乎不为人知晓,他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事迹和书法,同样不为人问津了。

李家驹(1871—1938)是清末新政、立宪运动的领袖。字柳溪,号昂若、榖人。广州驻防汉军正黄旗人。光绪二十年(1894)考取进士后直至民国,他在北京和日本等地担任过考察日本宪政大臣,署理学部左侍郎、协同纂拟宪法大臣、资政院副总裁、总裁等职。1912年南北议和,他目睹君主立宪无望便辞去总裁一职,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

李家驹生长在广州,长期供职京师,入民国后寓居青岛,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因此,他名字竟被《东北人物大辞典》收录,使人将他误为东北人。其实,清朝灭亡后,旗人逐渐转入民籍,这些旗人都被公认为广州人。他不管身在何地,始终认为自己是广州人,尤其他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落款署“广州李家驹”,尝言“乡音之感人”,便是实证。

李家驹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第五任总监督,大学堂改制为大学后,总监督改称校长,从创建到目前为止,共有二十八位校长。他从1906年上任到1907年离任,任期一年多。他曾任驻日公使,日本的教育重视体育一课。他上任不久,深知强身健体对师生的重要性,组织了学堂第二届运动会,他担任的“会长”,亲力亲为,首次组织女生队参赛,还让中国人担任裁判,观众人数逾万。比赛的头两天,礼节之需,他身为总监督,穿着官袍,迎接来宾。到了最后的一天教职员工比赛,他匆匆忙忙赶到操场,脱下官袍,穿着短衫短裤,站在300码起跑线上,发令枪一响,他健步如飞,第三个冲到了终点,他精采的赛跑,赢得全场一万多师生观众喝采。比赛结束,而立之年的他,得意地对旁边人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啊!” 在此之前,虽然学堂在外籍教师倡导下,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 但无论从参赛人数、比赛项目及影响力都比这一届逊色。

随着科考制度的出现,历代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大多擅诗书画印。一是写字是科考的必考科目,写一手好字成为读书人必修课;二是吟诗作对、书法绘画成为官员的一种雅兴和文娱生活;三是写字是官员公务应制文字、书写文稿、书信还返(包括私人的)之需,它是讲求书写的实用属性;四是书法作品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平日的临帖,作为字课,而创作的联对、中堂、条屏、立轴、横披、手卷、册页、匾额等,是讲求书法的艺术性。主要用来匮赠同年、同僚、亲戚、友朋,他们间的友谊,就是通过翰墨纽带建立起来的。

李家驹是清末趋新阵营的活跃人物,除应制文字外,余事为书,流传的作品多为书信、手稿或匮赠同僚、友朋交往的对联、条幅、中堂、册页之一类。

行书节录《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乙卯春三月,玉书仁兄雅正,弟李家驹”钤:“李家驹印”白文、“榖人”朱文。此轴写于乙卯春三月 (1915年),时年四十有四,即担任参政院参政时的作品。他流传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见,目前见到有楷、行两体,楷书赵、董,此行书轴是他的代表作,取法二王,以《圣教》《兰亭》为主调,又掺以赵子昂行书笔意,通篇字形优美,用笔轻盈,气韵生动,书卷气息浓郁。

乾嘉年间,赵、董书法盛行。清代官员习字从赵、董小楷入手,传统书写功力扎实,长期在朝廷为官,应制文字,泯灭个性,审美意趣趋同,缺乏艺术品位。因此,他们传世的书法作品,通常被一些学者视为“馆阁体”,未能受到重视。北大包括李家驹在内早期的几任校长,都是科举出身的朝廷命官,他们的书法,同样难逃厄运。从李家驹传世的作品来看,并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馆阁体”,楷书取法欧、赵、董,晚年偶作北魏楷书,行书则法王右军的《兰亭》《圣教》等帖。

李家驹的书法,虽然没能与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家比肩,但并没有“馆阁体”的痕迹,传统功力、笔墨情趣及艺术品位,不亚于同时代的书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