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因为有援疆经历 所以第一时间报名援鄂
日期:[2020-08-07]  版次:[A04]   版名:[好医生好故事]   字体:【
■不管情况如何,唐远平总是笑容满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唐远平:

“您的到来,抚慰着我即将崩溃的神经,面对着最不愿看到的场景,已长达6天,我们直面绝望,体会无力,感受死亡,度日如年,您的援手伸向了我,接过肩头不可承受之重,我们疲惫的身躯没有了病毒侵袭……这是武汉市汉口医院院长陆家韬有感而发的一番话。

1月28日,大年初四,唐远平随广东第二批148名队员奔赴汉口医院,54天的特殊逆行抗疫之旅对他来说,依然历历在目。

“从医近二十年,看过很多悲欢离合,在危难来临时,总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不然,自己或身边亲友的平静生活,都可能瞬间失去。”唐远平表示,援鄂经历终身难忘,亲眼见证每天重复发生的与“死神”搏斗故事,更加懂得生命可贵,应珍惜当下。“战胜武汉疫情只是一个逗号,今后仍是要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事回报不是最重要的,应当努力地为他人、为团队多作一点奉献。”

战疫心语

“从医近二十年,看过很多悲欢离合,在危难来临时,总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不然,自己或身边亲友的平静生活,都可能瞬间失去。”

人物档案

唐远平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广东省援鄂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

想方设法解决器材问题

唐远平是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曾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PICU副主任,从医近二十年来,他一直扎根临床,刻苦专研专业技术,全心全意服务患者,始终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的誓言,获评“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省直十大最美志愿者、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广东省第三批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我的专业特长是儿童呼吸、重症的救治,处理气管相关问题也是强项,但到了那里,发现没那么多挑三拣四,收垃圾、换氧气瓶,有啥需要就干啥。”除了救治工作,唐远平主动承担兼职医疗队的医疗物资管理工作,迅速在驻地和援助科室建立了“双库房”——驻地库房主责储存调配,科室库房主责应急缓存,建立统计表格进行物资的出入库系统调配管理,实现对全队各医院医疗物资清晰实时的动态把控,切实保障防护物资及时供应。

疫情初期,防护物资不足,最严峻的时刻,口罩只有两天使用量,他和同事与后方、社会各界努力协调,最终渡过难关。只有万无一失的防护,才能保护医护安全,唐远平须负责甄别物资的质量,掌握各种物资的使用方法、功能,才交到医护的手上,“这些都是现场学习的,做好这些,才能有安全保障。”他说。

此外,因为缺乏氧源,重症患者的救治遭遇难题。为解决器材缺乏难题,医疗队员们群策群力,从后方调了一大批制氧机,中心供氧难题解决后,又与武汉市政府协商,以最快速度生产了一批氧气瓶(200个)送到汉口医院,为呼吸机提供了氧源,为重症患者救治提供支持。

“爱的力量让人动容”

“病毒凶险,重症患者多,当地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唐远平回忆54天战疫经历,直言每天过得都比较焦虑。“50多天里,活动是酒店、病房两点一线,与队友、外界接触极少,整个人处于比较压抑状态,而这种状态,也不敢跟亲朋好友说,尤其是跟家里人,只能报喜不报忧。因为怕他们担心,所有的事,都自己扛着。”

当然,一幕幕医护同行拼尽全力救治患者,患者挣扎中拼命想活着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对生存和生活的希望,让大家坚强地对抗着恐惧和绝望,这些也深深感染着唐远平。

30多岁的年轻患者,在病房里坚持了20多天,“家中有幼儿,妻子尚年轻,医疗团队拼尽全力,但回天乏力。”唐远平目睹着这名患者,给太太打了最后一通电话,撒手人寰。“你劲儿再大,有的人也救不回来了,生命太脆弱了,珍惜。”唐远平感慨。

一对80多岁的夫妇患者,十多岁成婚,人生风雨一起闯,老太太患新冠前已老年痴呆,无法配合救治,老先生病情稍有起色,就进入隔离病房照顾老伴:一口一口给她喂饭,无论她是否回应,每天都和她说话给她鼓励……有一天,护士张开双手,要求抱着老太太一起走做康复,老太太似乎明白,真的站起扑进护士怀里。说起这,唐远平开心地咧嘴笑了起来。他说:“非常幸运,老太太和老先生双双痊愈出院,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忠贞相伴的事很多,爱的力量让人动容。”

非典时期参与一线救治

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唐远平扎根儿科临床一线工作,专注于儿科危重症与呼吸内镜介入诊疗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做患儿床边的守护者。作为一名老党员、儿科党总支委员,唐远平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准备着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2003年非典,他在非典病区承担一线临床救治工作;手足口病疫情高峰期间,他常被派遣至全省各地,支援重症手足口病儿童的救治。

2004年专科进修后参与医院PICU专科建设工作,不断追求将新技术新项目新理念普及临床,助力团队提高救治能力。十六年来坚守危重症儿童床边,陪伴大量危重儿童转危为安。2008年专科进修支气管镜技术后创建医院小儿支气管镜专业组,十二年来,独立操作或指导小儿支气管镜5000余例,其中大多数为三、四级手术,带领团队获首批国家级儿科呼吸内镜培训基地,并成功备案成为广东省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培训基地,将技术毫无保留地扩散,使救治更多患儿成为可能。

另外,唐远平积极探索将经支气管镜激光热消融术、冷融冻切术、高频电凝电切电圈套治疗术、NGS与ROSE诊疗技术平台等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于PICU、CCU、NICU、SICU和儿科呼吸专科临床诊疗,惠及各种撤机停氧困难、肺部重症感染、先天性或继发性气道狭窄等疑难复杂危重症患者。

患者安全出院非常重要

“儿童重症的治疗,很多操作,都是刀尖上跳舞,非常精细,我们把探索的技术,积累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扩散,带到基层。”此前的一年半援疆期间,唐远平尽己所能提高当地的监护能力和救治水平,组建了南疆第一、新疆第二的小儿支气管镜技术团队。

“援疆一年半时间,就有100多例气管异物的患儿,之前他们都要到15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去救治,很多孩子就夭折在路上。”唐远平说,现在把技术植根边疆,交到了同胞手上,彻底扭转了南疆地区危重症儿童既往需驱车1500公里赴乌鲁木齐求医的痛苦局面,他个人获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优秀援疆干部”、中国卫生计生政促会“援藏援疆先进个人”等荣誉。

“援疆经历,让我更懂知足和感恩,当新冠来临时,因为有在疆那样艰苦环境的战斗经历,所以也第一时间报名援鄂。”唐远平说,作为医生,就是要用专业的技术治病救人,做这些事,不要讲回报,他们能安全出院,比什么都重要。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刘元铃 朱颖贤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毕志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