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援塞意义非凡 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
日期:[2020-08-11]  版次:[A03]   版名:[好医生好故事]   字体:【
■郭禹标讲述中塞“铁杆情谊”背后的一线抗疫故事。


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郭禹标教授:

白色厚重防护服,背上写着“郭中国”“林中国”……这是3月25日,中国援塞医疗专家组郭禹标、林炳亮进入重症病房,实地考察当地医院布局是否合理,用来相互识别的标志,而“中国”,是中国援塞医疗队共同的名字,也是很多塞国人认识的两个字。

“我们向中国请求一切帮助。”回望3月16日,欧洲疫情日益严重,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含泪向中国求援,几小时后,中国援助的首批医疗物资抵达塞国。

3月21日,中国医疗专家组六名成员,带着16吨医疗物资,乘机抵达塞尔维亚,武契奇总统亲自接机,与队员们分别击肘,并深情亲吻中国国旗,以示感谢和欢迎。

两国医护并肩奋战在抗疫一线82天,中国医疗队几乎走遍了塞尔维亚所有出现病例的城市。中国医疗队带去了哪些抗疫经验和策略?新快报记者昨日采访了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禹标,听他讲述中塞“铁杆情谊”背后的一线抗疫故事。

战疫心语

“有人说,这样逆行,真的不容易啊,但我们不去,谁去呢?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人物档案

郭禹标

中国援塞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 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毕志毅

实习生 梁婷茵

“主要是分享中国的防控经验”

塞尔维亚是中国远方的铁兄弟,一起经历过炮火的洗礼,也是第一个对中国免签的欧洲国家。

2月13日,我们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塞尔维亚总统公开发表讲话支持中国:“虽然我们国家不大,但我们与你们同在,随时提供帮助。”咱中国人听完,心里别提有多暖和。

3月份欧洲各国疫情趋于严重,位置特殊,被称为“欧洲的十字路口”、与8个国家陆上相邻的塞尔维亚,累计40多万的公民从周边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回国,面对巨大的疫情管控压力,3月20日,塞尔维亚关闭边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医疗组临危受命前往支援。“主要是分享中国的防控经验,包括广东的一些做法,‘四早四集中’以及对于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的一些排查和隔离。”郭禹标告诉记者,到达塞国前几天,就走访、调研了25家以上医院,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检测量增到每天5000多例”

“面对大量的归国人群以及密切接触者,每天的检测量仅100多例。”郭禹标表示,到达塞国第二天,医疗专家组就走访了解到,首都授权做核酸检测的机构仅一家且试剂盒缺乏。

3月22日,医疗队抵达第三天晚上,便与总统武契奇进行了会谈,建议扩大、授权有能力的机构做检测,会谈后,塞国加大了检测和筛查力度,两天后,全国的检测量增加到一天5000多份。“检测能力上来了,为早诊早治提供了条件。”郭禹标说。

塞国700多万人口,相当于重庆的人口数量,但18%多是老年人。专家组走访了解到,全国超过33家的养老院,有100多老人感染。但老人院还有确诊患者未及时入院治疗,原来相关部门的职责发生了冲突,使送院收治遇到阻力。医疗专家组通过向更高层级反映,解决了这一难题。

“毕竟运行体制、民族宗教、习俗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提出适合他们的抗疫策略。”郭禹标表示,塞国非常重视中国医疗专家的建议,行动力、执行力非常强,总统在会上对所有人说:“中国专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给予医疗组极大的信任度。

在定点医院传授防控经验

3月25日,医疗专家组医疗机构,来到首都贝尔格莱德的Dragisa Misovic定点收治医院调研。

“老院长是外科大夫,周末也还在加班,高大威猛的他,非常热情,见了我们,上来就要拥抱,差点还亲脸颊。”郭禹标笑着回忆说,但定睛一看,他的防护却不到位,既没有戴N95口罩,也没有面屏,头套都是破破烂烂的……医疗组当即就送了些防护物资给他们。

针对塞国定点、非定点机构院感防控漏洞较多现状,专家组着力帮助他们完善体系,传达“三分区”的重要性和保护作用,提出:一定要保证有多通道,有医护人员专用通道,有病人专用通道,有食品进出专用通道以及污染物专用通道等;一定要有分区,有清洁区、污染区、缓冲区。这些条件都是基本条件。

“方舱医院两天建好”

在塞尔维亚,早期医疗组的工作重心主要有传递、交流中国经验,带来的“四早四集中”,就是标准的广东模式,即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收治,管理集中、数字集中、资源集中,危重病人集中安置。塞国对中国专家的意见全盘接纳,他们在军方合作下迅速行动,执行力给医疗组留下深刻印象。

以方舱医院为例,当医疗组发现,塞国早期让新冠轻症患者在家自行隔离,立即制止这种做法,提出一定要让轻症患者和无症状的确诊病人集中隔离,要以最快速度建起方舱医院。“让我们欣慰的是,他们立即派军队力量执行完成,5所方舱医院以惊人的速度从无到有建成投用,并且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我们提供的方案和建议去执行并灵活调整。”郭禹标回忆道,其中会展中心规模3000张床位的第一个方舱医院,不到两天时间,建好投用。

塞国疫情获控制才回国

“每天都非常忙碌,连发朋友圈都没有时间。”郭禹标回忆,3月末的广州,已是早春,塞国温度零下几度,大雪纷纷扬扬。国内带过来的哈佛红、标志字体:“中国卫生”的加绒外套,陪伴他们度过了那里的严寒。

此次援外初定半个月,令中国医疗队想不到的是,塞国希望能帮他们扛过整个疫情时期。首批援塞医疗队的归期从15天延到了40多天。

考虑到我们长期作战,塞国细心地安排了中国华裔厨师,做各式中国菜,“我们觉得非常暖心。

当地老百姓对医疗组非常欢迎、非常热情,每到一处,很多百姓都直接喊着:“China!”有的要求合影,有的还送水送食物……通过这些细节,确实感受到了两国人民的关系和感情是不一样的。

6月12日,中国医学家在塞国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前提下,全员抵达中国,在塞尔维亚逗留期82天,走访22个城市、84个医疗机构,行程超2万公里,参与超过150种不同活动。

郭禹标表示,此次广东一省援四国,我们国家基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基于两国“铁杆兄弟”般的友谊来支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对个人来说,一辈子有这么个经历,也是不可复制的。“不同国家间医疗团队交流合作,落实抗疫措施,有些是行政管理上的事,通过此次援外学习到了。同时,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对体制、对党的领导力,更加自信,更加自豪。”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