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红蜜薯种出了贫困户红火甜蜜的日子
日期:[2020-08-14]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潮州邮政扶贫工作站挂牌。

潮州饶平县大埕镇红花村:红蜜薯种出了贫困户红火甜蜜的日子

“种番薯多年,真正尝到种番薯甜头还是在加入种养专业合作社之后。”镜头前,潮州饶平县大埕镇红花村的精准扶贫户陈钦锐难掩高兴之情。精准扶贫前他拼了命一年也赚不到1万元,如今靠番薯产业,家里一年收入就有四五万元。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驻红花村第一书记葛光军说,选中种植富硒红蜜薯,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走绿色精品路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效推动了村里贫困户自力更生,扶贫成效明显。

■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年产10万斤番薯 平均每户增收8000

红花村位于饶平县东南沿海,距县城约20公里,由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对口帮扶。葛光军介绍,工作队初到红花村时,村里人均仅有2分地,村民大多只种点花生、番薯自家吃。村里没有农业产业,也没有工厂和企业,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4万元,全村处于较为贫困落后状况。

“当时选了好几个产品,经过多方调研,选定番薯作为突破口。”葛光军说,工作队挑了西瓜红、一点红等多个品种进行试种,然后投放到市场上,通过消费者的反馈,最终选定了富硒红蜜薯。

工作队请来了农科院的专家,也请教了当地有经验的农户,对红薯的种植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提升,并确定了走绿色富硒路线。从一开始,红花村富硒红蜜薯就坚持绿色农产品发展理念,开拓精品农业发展市场。

2017年9月3日,红花村以扶贫资金为资本股金成立了“饶平县榕碁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免费提供种苗、有机肥等生产资料,有劳力的贫困户按照合作社标准种植,收成后合作社统购统销。

不过,红花村的红薯产业并没有一开始就大铺大干,而是一步一步稳着走。葛光军告诉新快报记者:“开始是让愿意种的贫困户试着种了3亩左右,成功了,再慢慢加到8亩,再一步步把村里2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调动起来种植。如今通过村里的土地流转,扶贫番薯的种植面积扩展到了30亩。”

今年65岁的陈钦锐是位退伍老党员,其妻患有肾病,一周三次的透析让整个家庭难以负担。加入富硒红蜜薯扶贫产业项目后,陈钦锐不仅成为了种植技术指导,还担任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7年,村里7户有劳力贫困户共种植8亩番薯,产量约3万斤,销售10万元,贫困户平均每户增收3500元,最高增收1万元。到2019年,红花村贫困户种植30亩番薯,年产量10万斤,销售35万元,平均每户可增收8000元,最高可增收4万元。

探索种富硒水稻 打破产业单一局面

为帮助贫困户打开销路,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工作队积极承担起了“外联销售”的责任,积极推动合作社与邮政集团的合作,建立了潮州邮政扶贫工作站。与邮乐网、极速鲜、广州互互商城、深圳农行等多个电子商务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畅通销售网络和物流渠道,已形成线上线下固定购销点20多个。

帮扶单位国机智能公司结合党员“初心教育”活动,开展党员“济困扶贫”认购活动,有效促进党员参与脱贫攻坚战役。单位还将消费扶贫与员工福利挂钩,通过工会购买扶贫农产品,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固化,为贫困户提供了长效支持。至2019年底,红花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2万元,同比增长29%。

在红薯产业稳步发展之时,葛光军已经在思考如何打破产业单一的局面。2019年,扶贫工作队开始探索富硒水稻的种植方。“今年我们在村里试种15亩左右优质水稻稻花香2号,并运用微生物纳米硒技术,改善水稻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提升作物品质和抗性。”葛光军表示,种新品种的水稻,不仅是为了将合作社的富硒系列产品进一步完善,也是为了改良土壤。“今年的稻花香米种成功了,明年面积还可以扩大,进一步覆盖村里的非贫困户,带动全村农业生产格局出现新变化。”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