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白+黑”筹集医疗物资 援鄂3个月的他为抗疫忙了4个多月
日期:[2020-08-15]  版次:[A04]   版名:[好医生好故事]   字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显微创伤手外科教授朱庆棠:

这次新冠疫情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朱庆棠教授来说,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因为他同时是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要负责物资储备。援鄂前,他已连续一个多月想尽办法筹集医疗物资;援鄂后,除了医疗物资,他还担当起131位医护“大家长”,为患者的救治、医疗队员的健康等奔忙。虽然援鄂3个月,但实际上他已为抗疫忙了4个多月。

通过海外校友在全球各地筹集防护物资

去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医院马上开始组织学习重温防范知识,并主张适当提高医疗物资储备。“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这些,平时很少使用的东西,考虑到‘不明原因肺炎’,我们还是备了一些。”朱庆棠说。今年1月19日,国家卫健委派出国家工作组和专家组赶赴武汉后,提出此次新冠病毒“人传人”。他称,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医院要求进一步提升医疗物资储备。

朱庆棠之所以关切医院医疗物资储备,因为他除了是显微创伤手外科教授外,还是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负责物资储备。“1月19日供应商才说可以供货,23日却说供不上了。就算之前预订好的医疗物资,也说要先供给武汉,加上春节放假,医疗物资紧缺。”同时,医院做好可能派出医疗队援鄂的准备,紧急开展了医护的自身防护学习、院感培训等。

1月24日,广东派出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对朱永棠来说,增加医疗物资的准备迫在眉睫。接下来,他进入了“白+黑”的运作模式:白天搜购国内的,晚上“海淘”国外的医疗物资。夜以继日的工作有了成效,通过海外的中大校友密切合作,从日本、澳大利亚到美国、欧洲,他们在全球各地筹集医用N95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一是满足医院的防疫需求,二是需要为外派医疗队做储备。”朱庆棠说。

主动提交请战书希望到最危险的前线去

朱庆棠主动向医院党委提交赴武汉抗疫一线的请战书,希望能够到最危险的前线去。2月6日,131人的援鄂医疗队集结名单出炉,朱庆棠被选为医疗队长。“我本身就是医疗工程部主任,都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必须有物资储备的管理,才能给前线医护安全保障。医院出动了18个学科的医护,要将他们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能管理好队伍的人。我本身也有很多重症、急诊科轮科经验,很多病人还涉及基础病,需要专业的处理。”朱庆棠认为,这些特点让他成为了医疗队长。

“我妻子也是医生,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科工作,我女儿也是学医的。对于我要援鄂,她们都没有很惊讶。妻子早早就开始支援医院的发热门诊,我觉得都是在做正常工作。我们从医的都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2月6日知道第二天就要奔赴武汉,朱庆棠还在忙着筹备医疗物资、组建队伍,夜深了才回到家,而家人早已睡下。直到第二日,看到门口放着的行李箱,妻子才知道他要“逆行”。“她多少有点担心,毕竟那里的情况大家也不清楚。出于对职业的理解,她只是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说到妻子,朱庆棠语气变得柔软了。对于远在的老家的母亲,朱庆棠则选择不主动告知,而母亲是从新闻中才得知儿子出征。为了让母亲放心,在武汉期间,朱庆棠每天一个电话报平安。

鼓足干劲三四天就实现危重症病人“清零”

2月7日,医疗队奔赴湖北武汉的同时,随队带上的还有朱庆棠花了大力气筹集来的医疗物资,至少保证医疗队10天的用量。而这批随队物资重达8吨,“简直就像搬家”。

与以往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不同,这次131人的援鄂医疗队“承包”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的两个病区。整建制的接管相当于新开两个病区,病床、柜、设备都要一件件亲自布局,病人收治也要全包。

此时,四道难题横在了医疗队长朱庆棠面前:一是跨地域“作战”,习惯不同;二是131位不同科室、专业的医护一同作战,如何更好地协调马上形成战斗力,挑战很大;三是重症、危重症病人越来越多,病人的接收迫在眉睫;四是对新冠肺炎认识不充分。“一场硬战是免不了的,必须完成任务!”2月8日上午,培训动员会开完后,下午就开始接收病人。

2月9日,中山一院援鄂国家医疗队负责的协和西院6楼东、13楼西这两个重症病区就收了30个病人,第二天就满员了。这意味着,数十名重症病人几乎同时要进行抢救,这对呼吸、重症专业的医生要求极高,需要他们发挥最大能量。朱庆棠说:“最初,我们对‘应收尽收’‘清零’没有信心,认为没有足够的ICU医生、病房,怎么能做到‘清零’?后来我们想通了,病人越积越多就会传染越来越多人,只有‘应收尽收’,才能切断传播。我们更有信心了,不管病人病情多重都尽全力抢救,三四天就实现了危重症病人‘清零’。”

援鄂医疗队不断探索多项救治经验被推广

援鄂期间,中山一院的医疗队做了不少尝试,推广了不少救治经验。

开区后,重症病房只有20张床位,但这对于严峻的疫情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朱庆棠称,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他们积极与当地医院沟通,改造普通病房,开辟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使协和西院ICU床位得到扩充。而且,病人在病区就能进行抢救、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CRRT、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集束化重症护理等先进重症救治,让更多病人获得更充分的救治,也为大规模收治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

“新冠肺炎发生的炎症反应太强烈,导致病情难以控制,我们发现血液净化治疗即血透能清除炎症因子,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朱庆棠称,他们摸索出来的这一经验,后被写入了3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用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细胞因子风暴早中期的救治。

此外,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他们通常基础病多、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朱庆棠率领的医疗队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前线、后方群策群力,创立了“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管理模式,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重症救治调研会上作为先进经验进行介绍。

康复治疗的及早介入,也成为医疗队的一大医疗特色。朱庆棠称,重症病人感染、皮肤压疮、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引入肺康复和肢体康复治疗,除了能减少并发症,还能改善重症病人活动力,缩短病程。这一特色方案还推广到了全院区和其他医院。

最终,中山一院援鄂医疗队在协和西院两个病区总共收治了246名重症、危重症病人,危重症治愈率整体达到90.6%。

战疫心语

“一场硬战是免不了的,必须完成任务!”

人物档案

朱庆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领队,医学工程部主任,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党总支书记,显微创伤手外科教授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实习生 梁婷茵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