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越秀区 巡游晒“村宝” 秀出祠堂文化饱和度
日期:[2024-05-01]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瑶台村祠堂庙会。

▲杨箕村玉虚宫。

■杨箕村祠堂庙会有不少青少年儿童参与。

杨家祠、活化成“金融博物馆”的何家祠、网红打卡点青云书院,还有杨箕村祠堂群、矿泉街祠堂群……越秀区的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广府庙会、海丝文化节等越秀文化节庆活动,也让祠堂文化登台亮相,各美其美,展现了它们的文化饱和度。也有专家指出,祠堂文化要实现保护、管理、活化工作三合一,注重差异化,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守正创新的越秀祠堂文化。

1

庙会巡游尽显村域特色

今年元宵节,上午9时许,2024广府庙会分会场的杨箕村祠堂庙会正式拉开帷幕,杨箕村祠堂庙会活动分为元宵节北帝巡游、曲艺表演、龙狮表演三大环节进行。

其中,传统习俗“菩萨行乡”活动最吸引人,抬北帝、陆上龙舟、舞龙、醒狮等极具广府特色的游行队伍绕村巡游,市民纷纷拍照留念。

这种祈福活动自明代中期流行于杨箕村,是当地一项特色民俗活动。

当天中午,杨箕村祠堂庙会还特别邀请村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曲艺社,现场搭台献艺;夜晚更有精彩纷呈的龙狮表演。“祠堂庙会的举办能够吸引更多的广府文化爱好者,让年味变得更浓更长久,广府文化也逐渐融入人们生活。”杨箕股份合作经济联社董事姚海胜说。

本次庙会有不少青少年儿童参与,让这场盛会更加充满活力。活动实现了老中青幼四代人齐上阵,既展示了传统文化,也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生活中的非遗文化。

当天,杨箕村祠堂庙会活动派出了一支方队,以“杨箕龙舟竞渡启程”参加2024广府庙会民俗巡游。杨箕村民们穿上统一的队服,模仿划龙舟的动作,一边行进一边喊着节奏口号,带来陆上龙舟展演。龙舟竞渡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陆上龙舟队巡游是一种将传统水上龙舟比赛转化为陆地形式的活动,展示团结协作的精神。

2

百年“村宝”秀出优雅传承

同时出现在广府庙会巡游队伍中,还有由沙涌南村、瑶台村、王圣堂村共35人组成的瑶台标旗队,村民代表们举着代表村内文化的旗帜、扛着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标罗伞、演奏着具有南粤大地特色的八音锣鼓柜沿着北京路进行巡游,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了广府文化。

结合2024广府庙会活动,沙涌南村、瑶台村、王圣堂村先后举办祠堂庙会。每年分别在正月十三、正月十六、正月十七举行。

据了解,三条村总共有7座祠堂,均为姓氏祠堂,最早的祠堂始建于明朝年间,一座祠堂也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发展,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沿革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瑶台村祠堂庙会除了常规的醒狮采青、巡游外,瑶台文娱组全天在瑶台怡苑进行文艺表演,既有历史厚重的八音锣鼓柜表演,又有传统接地气的旗袍秀、粤曲、歌舞演出。其中,瑶台村的八音锣鼓柜是用金漆木刻制成的箱柜,前后装有抬杠,供两人抬柜之用,柜上装有小鼓、铜锣、铜钹、木鱼等敲击乐器,十分精致。“瑶台村的八音锣鼓柜已有百年历史,且主体的四根柱子几乎没有翻新,一直保存尚好。”在蔡老先生的介绍下,记者看见,上面镶嵌的云贝母还会随着光线的折射散发七彩的光芒。瑶台村也是广州至今为数不多保留着传统“大标、罗伞、头牌、八音锣鼓柜”整套乐器的自然村。

3

举办传统活动让人记住乡愁

瑶台村祠堂也会不时举办传统婚宴,其中的菜式包括独具风味的当地特色美食“瑶台三宝”——扣肉、冬菇、鱼蛋,其中扣肉象征着丰收和幸福,冬菇代表着富饶和繁荣,鱼蛋象征着平安和祥和。“据我所知,‘瑶台三宝’至少有300年历史了,”负责掌勺的陈树财师傅表示,“我今年70岁了,从十几岁开始,已经做了50多年的‘瑶台三宝’,从上一辈人手里传给我的手艺,我要继续把它传承下去。”

如今的杨箕村已从城中村蝶变成“村中城”,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都市的时尚与繁华,姚、李、秦、梁等姓氏祠堂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村民心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符号,在此展示特色民俗活动和传承本土文化,“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杨箕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开村于北宋,村里各姓都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传统,历代村民都精心维护着纪念先祖的祠堂。

2012年,杨箕村进行城中村改造,秦氏祠堂拆除,2015年年初,秦氏祠堂完成重建。在端午节等重大传统节日,秦氏大宗祠的香火便如往日般鼎盛。“分散在广州各地的宗亲都赶回来吃龙舟饭,和我小时候一样,很热闹。”一位秦老伯告诉记者。

祠堂撷英

●杨家祠:位于越秀区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侧。它建于清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理论家和杰出革命家杨匏安在广州的主要居住地,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重要活动据点。现在是杨匏安旧居纪念馆。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庐江书院:位于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历史比陈家祠还早),为广东省内60多个何姓家族出资兴建的“合族祠书院建筑”,是清代省内何氏家族子弟来广州赴考时饮食起居之所、温习读书之地,因此亦称“何家祠”。199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庐江书院如今变身岭南金融文化新阵地,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博物馆。

●青云书院:又称“千乘侯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参与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务时提供居所,是广州城区古书院群落中较有特色的岭南祠堂建筑之一。现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合对青云书院进行修葺,成为了具有书香气息的网红打卡地。

专家说法

古老祠堂要以文化焕新

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发起人、广府文化专家杨华辉一直关注祠堂的保护、管理与活化。他认为,祠堂建筑的保护应该放在第一位。毕竟这是一个承载历史的“容器”,很多祠堂都是清代流传至今。

杨华辉表示,如今,很多祠堂的功能发生了转变,有的变成学校、图书馆,甚至博物馆。也有部分祠堂依旧在村落之中,维系着家族文化,对于新时代家风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也有不少还没修复的“原生态”祠堂,可以结合当地情况,挖掘特色,引入资源,进行活化。

杨华辉建议,对于族人管理的祠堂,除了作为文化活动室等,也可以给市民游客参观,举办一些本土文化的展览和讲座。

对此,矿泉街党政办主任唐兰告诉记者,矿泉祠堂文化的传承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许多宗亲纷纷将祠堂加以改建、扩建,甚至重建,成为一大人文景观。矿泉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因势利导地将辖区范围内的各村祠堂打造成“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好旧祠堂,赋予它新的时代涵义。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也表示,越秀是文化大区、强区,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要做好保护、管理、活化工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我们要避免同质化,实现差异化,让不同的祠堂彰显各自的文化特色。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梁燕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