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激活传统产业 带着群众共赢共富
顶棚光伏发电,棚下海水养殖东风螺、东星斑、龙虾等水产,鱼卵孵化、标苗、成鱼喂养一条龙……作为在今年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湛江唯一签约的项目,泰壹农业陆基光伏车间海水养殖项目受到外界关注,这个“高能耗养殖+新能源”工厂化海水养殖项目有望破解普通海产养殖一系列瓶颈,带动农户共赢共富。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正是广州市南沙区驻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驻前山镇工作队”)引入的又一个强县促镇带村产业示范项目,也是工作队坚持科技赋能,催生新质生产力,“带着群众富”的重要探索。
“渔光互补” 破解高耗能养殖瓶颈
夏日的徐闻县前山镇,阳光甚为猛烈,前山镇孝友码头附近,一排排新型海产养殖鱼池已建起了基础,正在进一步建设当中。这个基地,正是今年在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签约、总投资1.3亿元的泰壹农业陆基光伏车间海水养殖项目。
与附近不少农户搭大棚养殖东风螺等海产品相比,这个新项目到底有何不同?新快报记者跟随驻前山镇工作队进行了深入走访。
“我们养殖东风螺、石斑鱼等海产品,实行的是智慧型、生态化、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属于高耗能产业,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抽取海水,也要打氧和照明,对用电需求非常大。”广东泰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泰壹公司”)负责科研、技术的负责人陈亚国告诉新快报记者,如果不能解决自身用电问题,不但企业成本增加,而且对于社会用电也是一个大负担。因此,陆基光伏车间海水养殖项目最大的特点是进行“渔光互补”,顶棚采取光伏发电,既能遮挡阳光,又能为养殖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前山镇绝大多数养殖场仍沿用旧式简易养殖大棚,当特大台风来临时,必须拆除简易大棚来抵御台风,当冬季来临时,因为大棚没有封闭,不利于鱼类螺类保温,造成养殖损失。这个新项目采取封闭混凝土车间养殖,抵御台风能力强,冬季保温效果好,降低了养殖风险。
“海产养殖一定要有科技支撑,再也不能靠天吃饭了。”陈亚国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已投苗的东风螺养殖池介绍说,普通农户采取粗糙的养殖模式,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病害等风险,而且容易造成污染,以东风螺为例,一个养殖池一年下来才有一两百斤,有时候甚至颗粒无收。而采取科技生态养殖模式,同步抽取海水处理后,水质好,可以从源头上避免细菌感染,废水经净化后再排回海里,避免了污染。“科学养殖东风螺,一个养殖池一年就能达到四五百斤,大大提升了生产力”。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东风螺养殖池都有专门的管道,让海水不断循环,轻轻丢下一把小鱼,原本躲在沙底下的东风螺闻到气味,就会慢慢钻出来进食。“东风螺可娇气了,小的时候吃生蚝,大了要吃鱼、虾、鱿鱼,所以酒店要一斤要卖到一两百元,就是因为它养殖成本大和高蛋白品质决定的。”养殖人员告诉记者。
在该养殖场记者还看到,这个基地实现了东风螺卵孵化、标苗、成螺喂养一体化养殖,把种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池螺卵大约有50万个,采取微生物养殖,存活的约56%将会被送去标粗、养殖。”陈亚国说。
“保姆式”服务 推动新型产业落地见效
正是充分利用科技力量,突破传统养殖的瓶颈,这个陆基光伏车间海水养殖项目被徐闻和湛江寄予厚望,希望建成后示范带动更多养殖户走现代化养殖的道路。
“我们不但要在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海产养殖方面做好示范,更关键是要把它发展成共富型产业。”泰壹公司负责人郑英武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一万多个养殖池,到时候将用来引进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出租给他们养殖东风螺、石斑鱼、龙虾等海产品。“公司在技术上有科研基地,跟高校等有合作,在销售端跟大型电商平台和水产市场都有合作,可以一条龙解决技术、服务和销售问题,到时候创业人员只要‘拎包入驻’即可”。
说起该项目的落地,郑英武称要特别感谢工作队的用心用情用力,“是他们来到海南把我们引回来的,他们几乎每周都会过来基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原来,陈亚国是前山本地的乡贤,郑英武是雷州本地人,他们在海南发展海产养殖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破解前山镇传统海产养殖的“卡脖子”问题,驻前山镇工作队一直在寻求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去年,工作队联合徐闻县、前山镇,尽心邀请两位能人回前山发展,成立了泰壹公司,促成了项目的落地。
驻前山镇工作队队长刘少泳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工作队积极为他们铺路搭桥,在用地、手续办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希望项目能更快地落地、发挥效应。项目发展起来后有利于强县促镇带村,对促进海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当地税收,带动更多人创业、就业有重要意义。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划,预计项目到明年9月可以完成110亩养殖地的投苗。
从种苗入手 技术赋能助力菠萝产业发展
其实,这不是驻前山镇工作队第一次引进科技力量,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早在2021年驻镇帮扶不久,刘少泳就主动对接了华南农业大学姜峰教授的技术团队,建起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用高科技助力产业发展。依托这个技术团队,镇政府和工作队与广州富牛山农业公司合作,共建起前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来,在300多亩从撂荒20多年盘活的前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上,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接连采用科技种植辣椒、黄姜等品种,“种给大家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今年6月6日,湛江市委书记刘红兵走进牛哥驿站调研并与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寄语大家要充分发挥华农的科研优势,深入挖掘湛江农业资源禀赋,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创新宣传讲学形式,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产业,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日前,新快报记者来到牛哥驿站看到,驿站里新设置了一个实验室,正在培育新菠萝苗和大肉姜苗。实验室科研人员余晓亮捧起一盆菠萝苗介绍说,这些菠萝苗是从华农的实验室里组培出来的,经过进一步培育后试种,“这些苗是我们从细胞基因入手精挑细选出来的,将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当地比较常见的黑心病等病虫害问题,到时候每亩的产量也能提高10%-30%。”余晓亮说,培育成功后准备在徐闻大规模推广。“前山菠萝种植面积有3万多亩,曲界有20多万亩,希望能进一步通过科技力量,从种苗入手支撑菠萝产业高质量发展。”刘少泳说。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实验室里的大肉姜苗也是从基因入手杜绝病虫害,解决种植一造姜苗后接着再种就会出现大量死苗的“卡脖子”问题。
从“种给农户看”到“养给农户看”,不断“带着农户富”,驻前山镇善于抓住科技富农的“关键少数”——高校力量、龙头企业,为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阳光大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驻前山镇工作队表示,三年来,工作队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一直坚持实干兴农,严于律己,潜心研究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新政策、新指示,积极探索创新,希望能为下一轮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提供参考。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图片:新快报记者 邓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