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环肥燕瘦到都市丽人 画作中的女性形象彰显了时代进步
日期:[2018-03-11]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叶浅予 印度婆罗多舞

■周思聪 正午

■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帛画

■王居正 纺车图

从“以形写神”到“环肥燕瘦”,从“风露清愁”到英雄形象,再到都市丽人的女性形象演变,女性形象也串联起了另一部社会图像史。然而,虽然古代仕女画图像资料丰富,但身份模式单一,清末以前,女性在绘画中出现,大多是以被欣赏的角色出现,或者“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直至清末民初之后,思想进一步解放,女性开始被看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员,甚至开始担当发展重任。有研究认为,民国时期中国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自觉独立的人格特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姚碧怡 程小晴

女性形象在画作中可追溯到战国

人物画的出现是早于其他画种的,女性形象在画作中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以其简练的用笔,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时期的女性形象风采。她虽然身材窈窕、衣着华丽,面部表情却显得十分肃穆。再参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所绘女墓主的形象,她年纪较大,体态丰硕,虽然在外形上与《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女人大不相同,但也是一幅尊贵冷峻的样子。为何这两幅帛画中的女人都显得如此庄重严肃?据了解,魏晋以前,中国绘画尚未进入自觉状态,这类帛画的创作多是带有明显巫术礼仪性质的。它们被应用在丧葬仪式过程中,起着某种神秘的作用。这样庄重严肃的用途决定了这类帛画中女性形象程式化的肃穆。

魏晋时期顾恺之以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绘画理念创作的用于教化人伦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张华的文学著作《女史箴》绘制而成,表现了那个时代女性贞洁、贤淑的完美形象。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由于受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的影响,当时社会非常注重人的气质形象,这也影响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态度。同一时期其他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洛神赋图》中的洛神,虽然身份、装束不同,却同样具有这种秀丽修长、气质优雅的美感。

有研究称,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历代男性画家感兴趣的题材,经久不衰,占据了仕女画的很大比例。他们通过绘画描绘妇女们平时捣衣、裁衣、缝衣等过程表现出她们贤妇的一面,同时对她们面容端庄的精致描绘,而这些都只是为了寄给远征的丈夫,更是符合《女史箴》的定义。

“仕女”包含着被定义、欣赏的意味

唐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上层人物可以安享太平,他们的富足安逸也在绘画内容中反映出来。因此,作为仕女画绘画高峰的唐代对女性的描绘极其细致完美。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作品人物多是体态丰满,衣着大胆,注重修饰。在这些女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身居后宫的嫔妃们。相比之下,她们的生活富足而又空虚,所以,在她们那雍容华贵的美丽之中往往也流露出萎靡和茫然。同时,因为她们只能把皇帝的宠爱作为最高追求,也就意味着她们中的大多数只能陷入伤感的境地,周昉就画了许多这样的伤感女人,如《挥扇仕女图》中的宫娥嫔妃。

这个时期,有才有德的年轻仕女形象不是作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载体而呈现,就是思春悲秋、才子佳人等被赏玩的对象呈现,“仕女”一词本身就包含着被文人眼光所定义、欣赏的意义。

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描绘了穷苦人家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衣着破旧的贫妇怀抱幼儿在柳荫下纺线。到了北宋后期,金兵入侵,生活颠沛流离,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描绘《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等题材的历史故事画。元朝出现的道释人物壁画中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人画”的陶染,使明清时期清瘦羸弱的女性形象出现在画面上,纤弱的女性形象更强调画面存在的意境。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都在传承前代内容形式、笔墨技法的同时也展示出当朝仕女画的风尚习气。

民国不少画家对女性人格正面赞颂

有研究认为,民国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艺术环境,使得中国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作品都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情感,同时也都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自觉独立的人格特征。徐悲鸿、蒋兆和等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画家,都将对女性人格独立的正面赞颂之情,表达在自己的中国人物画作品中。他们作品中的民国女性形象往往占据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不再是单纯的附属形象,徐悲鸿的代表作品《愚公移山》中,用正面形象的黑衣妇女主导作品的整体脉络。画家对民国女性的赞美之情充分展现在作品里,民国女性形象在作品中也都释放出强烈的感召力。

张大千巧用敦煌壁画技法来表现民国女性的精神内蕴;林风眠的仕女画,完美地结合了西方绘画的精髓与文人画的风骨及民间美术奔放、朴质的特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林风眠的东方情怀和中国文化个性。傅抱石以魏晋笔法创作的传统题材的女性形象作品,则显示出他内心对当时艺术现状的忧虑踌躇。继续秉承传统的画家们在绘画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并结合时代情感表现,使传统中国人物画风格得以继续传承发展。

林风眠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中国人物画作品表现出“调和中西”的独特绘画风格,这种风格主张在绘画技法上中西艺术优势互补,注重画面现代感与民族性的融合,利用西方写实绘画技法之长弥补中国人物画形象塑造的真实感之不足,再用中国画意境表现之长补西方绘画情景表现之不足。林风眠的现代化的中西结合的女性形象成为民国时期独具魅力绘画表现风格。

周思聪以女性角度探索现代人物画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代女性的形象美一改仕女画的柔弱美,更倾向于塑造健壮、坚强的工农兵女性爱国主义形象,展现了“男女平等”的新时代气息。画面赋予女性更多的英雄气概。画中的女性身材健壮、大义凛然,斗志昂扬,遥望远方,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在众多赞美、歌颂女性题材的作品中,当代女画家周思聪运用写实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异于传统人物画的彝族妇女形象。周思聪认为其画作的背后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表现。其揭示了对女性在生活中的作为传统家庭主妇担当生活重担压力下的劳动人民形象。她以女性角度用亲身感受及笔墨探索迈出了现代人物画的第一步。

此后,油画家喻红、孙洪敏,工笔画家罗寒蕾等等一批不断涌现女性题材作品的女性画家,她们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都市人物,从女性的视角以女性的符号载体对社会发展进行了解读,这样一群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意识正在摆脱西蒙·德·波伏娃所形容的“他者”地位,而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角。

(本文部分内容据《民国时期中国人物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绘画中各个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都市水墨人物画中女性形象的演变》《20世纪以来中国画中女性形象的性别建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