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应给孩子 一个自由畅想的天地
日期:[2018-04-0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郭嘉琳《动物园》

■蔡镕泽《城市家园》

■张紫瑄 卢锦慧《睇粤剧》

■张敏颂《抽象爸爸》

■宁岩乔《我的老师》

从事艺术类工作久了,总免不了被亲戚或朋友带着孩子上前问,“我该让小孩学画画了么?”“到底学什么样的绘画好?”

每每遇到上述问题,笔者也会甚显困惑,困惑的并非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上哪学的问题。如果按照方向来分,估计目前有三类机构,一种是坚守传统,依然以书法、传统国画为主,引导小孩从临摹开始;第二种则是以释放小孩想象力为主,鼓励创意性思维的;第三种则是讲究出成效,专门为“美术考级”而安排。当然,也不排除有互相穿插的,因材施教的。

小孩子喜欢画画,或者说涂鸦,应该是天性,但他往哪个方向去画,家长的意志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记者带着上面的疑问采访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学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发奎时,他问了一句:“这就要反问家长,带小孩学习美术到底是什么目标,是培养小孩对生活非常热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还是把小孩培养成牵线木偶,跟着范本成为亦步亦趋的操作者。”

显然,从反问的内容上看,也许绝大多数的家长必定是选前者。可现实选择中,却完全不同。毕竟,创意性的绘画,在评判标准方面,相对模糊,一般不是从事艺术类工作的家长,很难判断自己孩子的作品到底创意性去到什么程度,显然,在评判传统的绘画,或者为考级而专门训练的“模子”图式,就容易得多。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模仿某些东西特别像,或者画某些图案特别好看,自然觉得成效十足。这也导致了目前少儿美育机构中,上述说的第一、第三种的情况相对特别多的原因。

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关小蕾直言不讳地表示:“孩子掌握技术被家长拿来炫耀是少儿美育很大的误区。”

而谈及“少儿美术考级”问题,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尹少淳则称:“如果用尺度衡量少儿美术,或将导致美术生命力的衰竭。”

不少人也听过毕加索的一句名言,大意是“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能像孩子那样画画。”

小孩子的思想混沌初开,未被思维定势时,他们的信手涂鸦,才是最真诚、最纯真的。家长在引导小孩学画画时,也许少点注入成人思维的干预,甚至等同于释放一个天才。因此,应该呼吁请给小孩们一个自由畅想的天地。

(收藏周刊编辑部)

(本版图片来自“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2017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获奖作品)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顾问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潘 鹤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单小英

卢延光 楼 钢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