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创新的方式与平台 利于选拔出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孩子
日期:[2018-04-04]  版次:[A06]   版名:[粤湘首届(2018)中学生社团联盟网络作文大赛]   字体:【


粤湘官微

大赛的纯粹与公益,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教师的文学梦想

23天,112所学校,3009名参赛学生,3779篇投稿……由华附省实二中、湖师附中等12所名校主办,广州二中教育集团承办,新快报社为唯一合作媒体的首届粤湘中学生社团联盟网络作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近日,记者专访了此次大赛的两位顾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先生,以及《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赵炎秋教授。两位顾问都认为,此次纯粹、少功利性的创新作文大赛,既有利于真正选拔到一些有文学天赋的人,也体现了现今语文教育者们的情怀。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胡霜月

文学大咖谈大赛

人物简介

胡家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月刊》杂志副主编,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质检组副组长,仲裁组副组长。广东省中语会理事,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纯粹,再忙也愿意参与

“这个活动我觉得挺好的,从形式到理念我都比较认同。”作为本次作文大赛的顾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月刊》的副主编胡家俊近期都在持续关注着此次作文大赛的进展。谈及大赛的特色,他强调了纯粹性:“即使我很忙,我也愿意参加,因为这是纯粹的公益助学的活动。”

创新,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据统计,开赛不到1个月,参与此次作文大赛的学校已从12所变为112所。“这个比赛的纯粹就在于它是以文学社团为依托的一次活动。”胡家俊认为,“随着参赛学校的范围和地区不断扩大,这个大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而之所以越来越多人有意愿参与到此次比赛中,与比赛的相对公平及纯粹性是分不开的。”

胡家俊认为,以往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训练过程,个性化的创作空间和时间很少。所以,不设障碍的初赛,即使参赛者水平参差不齐,起码给了大家一个表达的机会。“我们也希望能够从中发现部分真正有文学天赋的人才。”

在胡家俊看来,此次大赛还有一些创新性值得关注。“这种网络比赛,以往一般是层层选拔,这种选拔对评委来说比较好操作,但大部分学生难被关注。但此次不设限制的网络平台大赛,能让所有有意愿的人参与其中,还可以让参赛者和读者们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他认为,“通过一个没有功利性的纯粹的比赛,将更能激发出学生个人的创作热情,也能更加保持比赛的相对公平。”

情怀,让师生们更加坚守

作为语文老师的胡家俊,深感“情怀很重要”。他认为,“我们语文教育者还是有一股情怀的,在百忙之中还有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朝着这个网络作文大赛去努力,即使这对他们的中考和高考成绩提升的帮助并不大,但他们仍然愿意参与这种类型的比赛,证明他们的功利心不强。”

胡家俊表示,“此次大赛的创新,最起码能够从侧面了解到一些有文学天赋的人才,给热爱文学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谈及语文教师这一群体,他觉得这个活动也算是对他们的语文梦想的一种弥补。“语文老师每天就上课,训练,改卷子,评卷,改作文,但这并不是语文老师完美的发展方向,他们也是希望有更具情怀的追求的。”

个性,让师生们更懂表达

这次活动的众多亮点之一,就是初赛不设任何命题,让学生们随意发挥,可以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胡家俊对此赞不绝口,“当今的孩子们个性化创作的空间和时间少了,这一个不设障碍的平台,以自由作文呈现,激励每一个想尝试的人,给大家一个表达的机会。”

他认为,大赛提供的平台,让参赛者能够放开进行个性的表达,这在当今教育制度下更能彰显其价值,更显难能可贵。他强调,其实语文确实是一门十分有魅力的学科,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学生都对语文提不起兴趣。“这是因为他们在课堂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语文表达的东西,而这样的大赛恰好能为有志者提供良好的自我表达的平台。”

人物简介

赵炎秋

曾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文艺学学科负责人,文艺学专业、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研究》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

网络投稿创新意

采用开放平台网络投稿的新形式;重视学生们的写作过程;重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在赵炎秋教授看来,本次网络作文大赛亮点众多。赵炎秋觉得,网络投稿的形式可能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现在像寄信投稿的形式不是不可行,而是年轻人可能更偏爱网络形式。这是可取的,当然也算创新。”

“指指点点”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本次大赛采用开放式的平台,让作者投稿后还能看到读者的评价,并且能够在截稿日前作多次修改,参赛文章以最后投稿的那篇文章为准的设置,让赵炎秋赞赏不已:“这个主意十分好,这么多人对着你‘指指点点’,你也可以根据判断对自己的文章作修改,那么这样也可以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啦。”

初赛不设题材限制,复赛再加以进行题材限制写作的设置,也获得了赵炎秋的大力认可。他认为,“如果复赛和初赛都不设题材,这极有可能会有弄虚作假的,但是如果两次比赛都有限题的,可能就藏住了一些有文学才华的人。这样的赛制设置可以让学生们参与积极性更高。能够很好结合自由作文和命题作文,这种赛制的规则既能够广泛发动学生,挖掘写作尖子,又能够防止弄虚作假,所以我还是挺认同这个赛制的。”

在评分问题上,赵炎秋认为“以评委评分为主,网上投票为辅的评分设置,结合了两方面的考虑,会具有更大的客观性!”

期待少而精的个性化比赛

通过此次作文大赛,一个萦绕在赵炎秋心里已久的问题再次引发了他的思考——“当今社会,能够让学生们静下心写诗歌、散文乃至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我认为这个作文大赛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写作热情,这种作文比赛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是,由于网络等各种各样的条件,便利性大大增强,致使中学生动手写作的机会和意愿也越来越少了,在他看来,全国中小学生整体写作水平有下滑的趋势。

当记者问及他是否希望增加这种比赛的举办次数以提升中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赵炎秋则认为作文比赛的举办次数增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提升整体写作水平。“我觉得这个比赛的举办是好事,有一些民间的、非商业的比赛存在也是好的,但应该少而精为妙。”他认为,这类民间非功利性的比赛一定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人民群众认可了,大家就会都参与,所以,办得好的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最终留下的,也会是少而精的大赛。对于此次大赛,我还是比较看好,期望它能发展得更好。”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