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既陪伴又改变 一本好书充满力量
日期:[2018-04-21]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4月22日,由新快报社、ZAKER广州主办的“领读中国·书香羊城” 系列阅读活动将发起“全民寻书”活动,1000本精美图书藏于广州市内9个地点,等待热爱阅读的你去寻找。■制图:吴煌展




“领读中国·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22日将正式启动

每当翻开一本书,即开始了一趟旅行、一场冒险、一段对话、一次审视……但更多的,是岁月里的陪伴与成长路上的改变,这便是一本好书所蕴藏的力量。4月22日,由新快报社、ZAKER广州主办的“领读中国·书香羊城” 系列阅读活动发起了“素人领读”,邀请数十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素人发声领读。新快报记者采访了其中4位素人,听其讲述与阅读的“那些事儿”。

4月22日上午10时,新快报将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领读中国·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届时欢迎广大市民到现场感受大咖领读的魅力。

活动进入倒计时,集纳了雄厚出版资源的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也对“全民寻书”环节给予大力支持,新增添了一批图书。

一天不读古文就浑身不自在

张少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医生):

“一天不读书,不读古文,我就浑身不自在。”生于1985年的张少聪从小喜欢阅读古籍,门诊室里的桌上经常放着一本《黄帝内经》。

张少聪出生在广东汕尾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一名中医,家里有很多中药材。“这是人参”,父亲拿着一根人参告诉他,并用毛笔写下“人参”两个字,他便认识了“人”这个字。父亲那些装满药材的小抽屉,成了他的识字宝库。

“父亲经常给我讲中药得名的故事,比如‘刘寄奴’,名字是来自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在战争中,他用这味中药治好了很多人,人们就这样来纪念他。”父亲的教导,让张少聪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理论着了迷,学习起来有无穷的乐趣。就这样,幼儿园时期的张少聪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会背不少诗词。上小学之后,张少聪喜欢看《成语故事》《三字经》《幼学琼林》等。12岁的他,读到《滕王阁序》时被深深打动,几乎倒背如流,“那些古典的文字读起来是那么优美,直达内心”。

上初中时,当身边的同学看的都是小说、漫画时,张少聪爱读的是“四书五经”“明清笔记”,因此被同学们笑称“孔乙己”。而他在写作文时也经常引用古文句子,老师给他的评语里永远有一句“少年老成”。他甚至把常人觉得枯燥难懂的中医经典当做文学作品来读,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看得津津有味。

出生在中医世家的张少聪,从小立志像父辈一样,学医治病救人。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书期间,读中医古籍更加专注,常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古代医家之言,并加上自己的思考,使传统中医理论用于现代治疗。在校园里小有名气的他,又因为对治疗妇科病症颇有心得,很多女同学都来找他把脉开药。如今的张少聪虽工作很忙,每天要诊疗上百个患者,但一有时间还是坚持读书、读古文。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了,并且会滋养一生。

夏正林(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自掏腰包办百期读书会请学生读书

“读书是件快乐和高尚的事情!”4月19日晚上,第112期“夏门读书会”在华工法学院如期举办,如往常一样,夏正林和学生们一边吃东西,一边赏析经典书籍。从2006年法学院读书会成立至今,参加读书会成为夏正林每周必不可少的行程。

爱书如痴的他仍记得,读的第一套书,是刚上武汉大学在小县城里买的《中国哲学史》旧书。此后,他经常在武大图书馆泡着,哲学、历史、人文……他通通爱不释手。

如今,夏正林有个习惯,一有感兴趣的新书便即刻购买,书一到即刻阅读,且喜欢边写边画,做摘录、写心得。每本书必写读后感。他把这一套方法推荐给学生们,“读完写心得体会加深理解,这书上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了。”

据悉,华工法学院读书会最开始是应要求成立的,然而当读书会的人气有些下滑后,夏正林便把自己的研究生动员起来,自己掏钱买吃的喝的,并定下主题,用不同形式带着大家一起读书。一年下来,人人都能读十几本书。读书会每周办一次,至今已有112期,其在高校圈也小有名气,常有外校学生慕名而来。

在夏正林看来,如今大学生爱刷手机爱看微信,犹如“快餐”,多是一时痛快。他建议还是多阅读经典,并勤于思考,将书本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陈迪菲(深圳中学高二学生):18岁已读书两三千本

在陈迪菲的书房里,有一大面墙被做成了书柜,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是书,还有好些摆在窗台、书桌上,少说也有上千本。

早在两三岁时,父母一读婴幼儿画报,陈迪菲就能静静地听上好久,自己反复翻看。直到小学,她开始有意识主动选择书籍,每翻开一本便会沉浸其中。如此下来,6年间平均每天能读完一本书。

“学的东西多了,对世界有了认识,会有自己的思考,会想知道更多的东西。”陈迪菲说,初中三年,她读了约两三百本书;高中开始看传记、科幻、政治类书籍,这些书不再易读,速度放慢了,但有了更多的思考,并会做摘抄、写感想。至此,未满18岁的她,读过的书已有两三千本。

然而,这位读书达人不仅沉迷知识的“输入”,还乐于“输出”。初一下学期,陈迪菲开始在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当起志愿者,成为一名“小老师”为孩子们讲英语故事,每月一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每次备课,陈迪菲起码要读上六七本英语绘本,才能挑到合适的故事。同时,由于这个“课堂”是随来随走型,如何讲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都需要仔细设计一番。“就像我会利用吃完午饭消化的时间、晚上睡觉前来阅读课外书,课堂设计也会利用碎片时间来思考。”她表示,热爱阅读和做志愿者让她学会时间管理,更好地在生活中做“加减法”。

“每一本好书或多或少都会改变一个人。”在陈迪菲看来,好书是“敲门砖”,通过读书能快速进入了解一个全新的领域,扩展眼界和兴趣。同时,在人生抉择时刻,有的书亦会成为“指路牌”。她说,此前在纠结是否要出国读本科时,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对西南联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产生兴趣,一口气读了好几本相关书籍,被高校精神所震撼,因此决定留在国内读大学。

“领读中国·书香羊城” 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合作单位: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购书中心

战略合作: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特别合作:基盛万科中央公园 嘉裕集团

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

项目合作: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书籍合作: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陈琦钿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董芳 王娟 沈逸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