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丰阳古村“铺头街”:明清时期著名商道
日期:[2018-05-08]  版次:[A13]   版名:[发现广东]   字体:【
●南门楼是丰阳古村的主门楼,始建于北宋末期,明清时期多次重修。门楣石匾上“南极生辉”四个大字流畅潇洒。门楼前地坪上用鹅卵石铺成精致花纹图案,是中国古建筑三大符号中的“钱字符”图案。

●丰阳古村铺头街修复后的样貌。

●吴氏宗祠始建于宋初,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是丰阳吴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丰阳人民礼堂。

广东连州丰阳古村有条“铺头街”,街上商铺林立。据称,在明清时代,丰阳已经成为了广东通往湖南的蓝山、宁远和广西贺州一带的交通要道,铺头街就是那时丰阳村的商业大街。

二条古街:

昔日繁华的明清商道

据当地老人吴岐青介绍,丰阳古村的整个建筑格局前临泸溪,后枕凤山。东、西、南、北四座大门楼框定了整个村子的格局。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上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一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主干道和分巷道都用鹅卵石铺垫,排列整齐的鹅卵石街道既实用又美观。主干道连着东西两座门楼,在这条超过一公里长的鹅卵石街道上,距离均匀地建有三座小门楼。小门楼就建在主干道与分巷道的接口处,由南到北分别是“仁义门”、“中兴门”和“广济门”。每一座小门楼前都安放一座青石凿成的像石匣子一样的土地神位。中心门楼的土地神位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小门楼里进去,是一条幽深的村巷,巷子的两旁是一户户民居。一个小门楼里居住的为一坊人,一坊人的房子中间又簇拥着一间高大宏伟的建筑,那就是这坊人的祖先祠堂。丰阳村这种集族群、分宗室的建筑居住方式,有利于维系氏族关系、团结协调发展,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居住习俗遗留的体现。

据介绍,南门楼前还有一座叫做“朝阳门” 的小门楼,朝阳门里是丰阳村的另一条大街称为“铺头街”。这条大街由东向西,穿过南门楼,然后再从村前绕村而过,成为了丰阳村外的“半环路”。“铺头街”用鹅卵石铺成精致的路面,街道两旁是林立的店铺,一间间店铺都是同一样的建筑格式:宽阔的木板铺面,长长的铺身,这种建筑主要是为了方便生意人和客人居住。明清时代,丰阳己经成为了广东通往湖南的蓝山、宁远和广西贺州一带的交通要道,铺头街就是明清时期丰阳村的商业大街。

三间祠堂:

折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阳是一个有近3000人口的大村子,村民多姓吴。丰阳村里共有三座祠堂:吴氏宗祠、学忠公祠、胜求公祠。最有名的吴氏宗祠是丰阳吴氏的宗祠,称为“大祠堂”。吴氏宗祠坐落在南门楼的左上方,坐北朝南。祠堂面阔十多米,进深为一进两厅,两厅之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两旁有回廊相连。大门前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起向外飞出近两米的飞檐,木柱的石础是两只石头小象。大门两旁摆放着两座巨大的镇门石狮鼓。最让人们感到新奇的是:敲击镇门石狮子的任何部位,都能根据声音来辨别狮子的雌雄,可见这对石狮子的制造者独具匠心。大门的门顶上挂着一块“吴氏宗祠” 大匾额,大门两旁还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敬祖崇宗传万代,下联是:元兴枝盛接千秋。这是一副嵌字联,对联之首嵌着丰阳吴氏的始祖吴“敬元” 的名字。

四座门楼:

传承着历史遗韵

丰阳的四座门楼在丰阳的众多古建筑中尤有特色。丰阳的四座门楼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南门楼是全村的大门,重檐飞翘,气势恢宏,门楣石匾上“南极生辉”四个大字流畅潇洒。门楼前用青石砖条砌成的高约1.5米的半圆形的台阶,台阶上是一块十多平方米的地坪。地坪用光滑的鹅卵石铺成精致的花纹图案,花纹以门楼的大门为圆心,成半圆形一圈圈向外铺开。半圆形的地坪中央又有一个也是用鹅卵石排列成的“钱字符”图案。

从门楼侧面沿着石砌的台阶可以登上二楼。二楼内悬挂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钟,钟上镌铸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古钟虽然年代己久,但敲起来依然声音洪亮。二楼的神坛上供奉着关羽和孔丘的神像,以这种方式供奉神圣,大概是丰阳人的独创。丰阳村始祖是征南元帅,靠的是武功,三世祖吴世范进士及第官至御史大夫,凭的是文治。崇文尚武、文武双修是丰阳吴氏的座右铭。丰阳人将至圣先师孔丘和神武圣君关羽这“二圣”的神像摆在一起,以明心志,以励后人。

规模最大、最有气势的是西门楼。西门楼始建于康熙57年,重修于嘉庆25年,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威势丝毫不减当年。高翘的飞檐,宽阔的门洞,厚重的门扇,全是“原装正品”。西门楼在建筑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门楼里面还连着一座凉亭。凉亭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大开四门,周围的石条被磨得光滑锃亮。这座凉亭见证了丰阳村在明清时代是广东通往湖南、广西的通衢要冲之地。门楼连着凉亭,为的是方便行旅商贾在途中歇憩。

丰阳村有门楼而无围墙,通衢大道穿村而过,宽阔的巷道连着四座门楼,纵横通达。驻足西门楼凉亭,你会想到在那兵荒马乱之际,丰阳人就能门不设户、笑迎天下行旅,那该有多大的勇气和气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