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粤港澳大湾区 将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级湾区”
日期:[2018-05-12]  版次:[A06]   版名:[时政]   字体:【

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 称今年该湾区将进入“建设年”

湾区实现经济总量“四连增”、进出口水平屡创新高、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级湾区”……昨日,广东省社科院发布“广东智库论坛”系列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下称《报告》)。《报告》称,粤港澳大湾区将从2017年的“元年”进入2018年的“建设年”。

据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报告》主编袁俊介绍,《报告》分七个篇章,对大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和发展定位等科学命题做了普及性诠注。

■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周伟

实现经济总量“四连增”

据《报告》统计,2014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三连增”。湾区的11城GDP之和从2014年的81720.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93526.1亿元(约合1.4万亿美元)。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实现GDP101843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进一步实现了“四连增”。《报告》执行主编罗繁明研究员表示,这是该湾区八大亮点之一。

进出口水平上也已屡创新高。2012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进出口总额基本维持在8万亿-9万亿美元之间的水平线,占泛珠三角区域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是京津冀地区进出口总额的4倍。与国际著名湾区对标比较,是东京湾区的三倍以上。2016年,仅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港的总吞吐量6247万标箱,湾区吞吐量总计6520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成为世界第一。可以说,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2.7%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特征来看,已由工业经济迈进服务经济阶段。

在发展空间上,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3+3+3”的空间结构三个经济圈。在发展内核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深港、广佛和中珠澳三大引擎。

前海、横琴、南沙三大自贸区和港澳全面对接,正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亮点。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人才成长潜力处于领先状态

与世界级湾区的横向对比上,粤港澳大湾区携11城占据5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比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个经济区的面积总和还大,仅凭借占比0.6%的国土面积,贡献率占全国GDP总量的12.57%,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湾区。

在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居首,人才成长潜力处于领先状态。《报告》指出,湾区人口总规模占全国约5%,创造了超过12%的全国GDP总量,人口集聚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另外,人口年龄结构较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高,湾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动力强劲。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2.26倍、2.19倍和2.93倍。从其他各项参照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均GDP、地均GDP等方面依然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报告》指出,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报告》建议,未来的建设重点和趋势,应该是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入做强优势产业,补足战略性现代产业短板,形成“9+2”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立系统化、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体系。大力营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软环境;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发展。

此外,充分发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打造粤港澳自由贸易港,通过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带动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