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松散走向紧密 “医联体2.0”呼之欲出
日期:[2018-05-21]  版次:[A07]   版名:[广州区势·最关注]   字体:【
■荔湾区多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广医三院搭建影像诊断资源共享平台,X光医师杨灌涵为患者拍片后,广医三院的医生进行远程诊断。  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摄

广州各区医联体数量过百,业内人士称“医共体”将是下一步发展方向

广州自2014年开始试点医联体,至今各区医联体的数量已过百。未来,医联体将如何发展?新快报记者从各区了解到,现有的广州医联体中多数是“松散型”医联体,因此一些区已经开始探索建立“紧密型”的医联体发展模式,被称为“医共体”。业内人士介绍,这将是医联体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可以称为“医联体2.0”。

●荔湾区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医联体

在广州市荔湾区,医联体多是帮扶模式,对于这种医联体,相关部门的设想是建立以利益共享模式的医疗共同体或医疗联盟,鼓励有实力的民营医疗机构牵头组建医疗共同体或联盟;改变以前由行政部门指定医疗体组合单位,引入竞争和退出机制。

根据荔湾区卫计局拟定的《荔湾区医疗共同体和医疗联盟实施方案》,目标是2018年7月启动医共体(联盟)组建,以双向选择、自愿组合为原则,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由三级医院或二级医院牵头,整合若干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共体(联盟)。医共体(联盟)内组建跨专业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团队,与居民签订卫生健康基本医疗服务一体化协议(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优化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共享性区域卫生信息、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健康大数据平台,形成服务、责任、利益和管理的共同体,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海珠区 组建“专家库”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水平

“通过医联体,发挥大医院在技术、人才、设备等各方面的优势,可以起到‘强基层’的作用。”海珠区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该中心不仅是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全国百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医联体的成员单位之一。在加强基层人才方面,主要是“一上一下”,基层的医务人员获得优先到大医院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渠道,同时大医院的专家也直接下社区授课、教学,并且可以承担一部分技术难度较高的医疗服务。此外,社区医院可选择自己将致力于发展的专科,由大医院在技术上给予扶持,并对社区患者开放一定的专科专家号,以加强基层医院专科的技术支撑。

“人才方面的进展较理想,但在硬件和技术支持上仍然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该负责人坦言,目前大医院对基层医院开放的检验检测项目,尤其是CT、MRI等大型设备的使用,还没有很好地实现开放“绿色通道”,从基层医院转到大医院的患者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在专家技术支撑上,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专家号仍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

新快报记者还了解到,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海珠区卫计局于5月初专门发文组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包括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珠江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医一院、广医二院、市红十字会医院等7家大医院各专科的近50位“杏林高手”。根据实际需要,将组织专家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重点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康复治疗等社区常见慢性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此外,专家将定期到社区进行联合问诊,开展带教和专科建设指导,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提供全科医生诊疗水平。

●白云区 分三片区建设医联体 差异化发展

白云区卫计局方面介绍,白云区将把全区分成东、中、西3个片区,因地制宜地整合医疗资源建设医联体,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差异化发展。

在东片区,待太和人民医院托管试点运作顺畅后,逐步将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向东部北侧扩展,将区第三人民医院、东部数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纳入南方医院医联体中,形成以南方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群。

在中片区,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牵头单位,推动区中医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推进周边200亩医疗用地纳入区中医医院发展规划,启动区三级中医院创建工作,形成南北双核呼应格局。同时,将以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牵头,组织区妇幼保健院、全区22家助产机构、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共同打造妇幼健康服务示范区。

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白云区则计划以建设西部科技创新走廊为契机,引进一所知名三甲医院作为网顶医院搭建西部医联体。暂定先由区第二人民医院牵头,充分发挥区级公立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整合江高镇卫生院、人和镇卫生院和当地村卫生站资源,采用集约式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区级公立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共同组成的西部农村地区医共体。同时,将加强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石井人民医院和石井街、石门街、白云湖街、同德街、松洲街、金沙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形成西部城区医疗集群。

建议

建立更紧密医联体 构建利益共同体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深圳市罗湖医疗集团组建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一直被看好。具体做法是,由深圳罗湖地区的28家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共同组成深圳罗湖医共体,28家医疗机构拥有同一个法人代表,建立了统一的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和医务部,实行的是近似完全统一的行政领导。广州市卫计委曾在今年市两会期间公布,花都区正在进行医联体内“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的模式试点,目前试点较为成功,更紧密医联体逐渐进入市民和业内人士的视野。

花都区方面介绍,去年承接试点任务之后,曾派人赴全国医改先行试点地区浙江宁波、江苏镇江和安徽天长调研,根据实地考察结果以及自身情况作出评估。调研团队建议,加快推进“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资源深度融合,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方面,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由区政府委托卫生计生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医联体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由牵头医院负责制,重点围绕统筹医疗资源管理、建设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指导培训、加强基层骨干医师重点培养、科学开展双向转诊、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医保结算方式上,实行总额预付和单病种付费结算改革,由牵头医院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内部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

另一方面,医联体内部尽快建立与医疗卫生行业高风险、高技术等特点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同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使医务人员收入合理、规范、透明。在考核方面,核心是医疗服务质量,而不与药品和检查等服务的数量挂钩。由居民选全科医生和医疗机构,通过病人“用脚投票”,促使全科医生更加重视预防保健,从热衷“治已病”向 “治未病”转变。

■统筹: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李应华 谢源源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