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郭石夫:中国文化从骨子里创立时,讲的就是“意”
日期:[2018-06-03]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郭石夫 山兰

■郭石夫 秋高菊艳

徐悲鸿把西方美术的写实主义引进到中国来,解决了许多中国人物画存在的问题。因为人物画必须要跟着社会的形势走,要反映现实生活,而原来的那一套,比如十八描等等,可能就不够用了,所以,这是一个好事。但是同时也带进了很多写实主义的观念,这个写实主义的观念和我们中国的写意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讲科学,艺术也讲科学,实际上仔细去想一想的话,艺术跟科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艺术的科学,因为是西方的文化,所以讲的是艺术的科学,一般是解剖学、色彩学,但是中国人的艺术不是这样的,中国文化从骨子里创立的时候讲的就是“意”。

早在南齐谢赫在“六法”里就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出发点,所以写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跟中国美学相一致,跟我们的文化相一致。但是西学的介入使这个体系的这种混乱形式让大家都觉得绘画就是越画得像越好,所以我说不会看画的人去看画展的时候都说这个作品画得真好,跟真的一样。我不能说这个欣赏判断不对,这只是一个浅层次的东西,其实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中国的绘画,无论是工笔的也好,还是写意的也好,那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骨子里头的精神都是写意的。那么看一看近一百年来工笔画是谁的最好,我认为于非闇最好,为什么?他的工笔画的写意精神非常好,是从意念出发的,虽然他是工笔的形式,因为工笔的形式也是抽象的。我们知道自然界是没有线条的,线条就是抽象出来的东西,线条不是写意的吗?而且线条也不简简单单就是为了我们的造型。如果说造型的话,拿一个铅笔把那个形画准了不就是造型吗?那还要毛笔干什么呢?还要这种十八描的形式干什么呢?这个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写意,只不过这个写意精神跟我们后面讲的大写意还不太一样,形式不太一样。

我们这么多年大概有三种观点。一是,过去要把中国画打倒;二是,要中西结合,就像中西医结合一样,中西医结合还是取得了很多成绩的,但中国画是不是可以中西结合还需要探讨;三是,就像潘天寿说的,中西文化要拉开距离,我觉得从一个战略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要拉开距离,如果说融合也只有在形而上的基础上可以融合,在形式方面最好距离远一点才能更纯粹更好,所以这个问题,从绘画上看好像是一个小学科,但实际上它里面有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们画画就是表达哀乐,所以才有真性情,艺术讲的是真性情,所以,写意画造不了假的原因是什么?你不是我,我心里头跟你肯定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父子也不行,就算是齐白石的儿子,天天看着父亲怎么画画,明天就是齐白石?行吗?不行,齐白石是齐白石,绝对是不一样的,艺术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可遗传。

学习绘画的时候,其实没有别的办法。“六法”里传移摹写,但是怎么临摹,这里面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是对临,是倒临,还是背临?其实大家学画的方法也不完全是一致的,因为阶段性不一样,小孩子可能就让他照着去临,一点一点地训练他,到了有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化的积淀,就需要背临,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出现心得,然后去读画,读笔墨里面的精神性。怎么去做的?毛笔是很神奇的,你驾驭了它的时候,它可以随心所欲所谓“解衣般礴”就是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但是“解衣般礴”的前提是什么?得拿起这个笔去画,所以,毛笔的使用是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的。

(摘自郭石夫《大写意绘画及中国画精神的认识》)

人物介绍

郭石夫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