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有人拿了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 这倒可算是一椿风雅的事
日期:[2018-06-10]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齐白石 (1864-1957)原名纯芝,号渭青、兰亭,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後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

■齐白石 大利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常说荔枝“入图第一”:

齐白石画荔枝最早是在45岁时去广西钦州时开始的,以后因为荔枝寓意大吉大利而求者甚多。齐白石画荔枝大概分三种,一是最早画的荔枝总是和树画在一起,表现佳果的自然原貌。二是把荔枝和同样有吉祥寓意的果实动物画在一起表现更广泛的美好追求和希望。三是把荔枝从树上摘下来放在篮筐里,寓意《得利》。

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齐白石如此回忆他与荔枝的情缘:回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这倒可算是一椿风雅的事。还有一位歌女,我捧过她的场 ,她常常剥了荔枝肉给我吃。我做了一首纪事诗:“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钦州城外,有所天涯亭,我每次登亭游眺,总不免有点游子之思。到了冬月,动身回乡,到家已是腊鼓频催的时节了。这是五出五归中的四出四归。

齐白石对于荔枝的喜爱,可谓人尽皆知,他曾在《荔枝》中题道:“余曾客肇庆,一日游鼎湖,道旁垂荔枝,欲买取,但不见主人,不可得,归来时日霞相照,其色尤鲜,幸得主人至,得啖之,知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余尝梦游四方,独不能忘却飞泉潭下也”。他盛赞荔枝为“果中之尊”、“果中之王”。

荔枝令齐白石一生魂牵梦绕,也使其终其一生不断创作“荔枝图”。齐白石早期的荔枝作品风格写实,粗笔树干,工笔果叶。

1920年齐白石回京居住后,开始进行“衰年变法”,他认为荔枝红果绿叶,正是他变法的绝好素材,他常说荔枝“入图第一”。因而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多折枝法,或将荔枝置于提篮中,极力夸张鲜艳的果实。晚年时期,齐白石甚至直接只画几颗荔枝果,沉而透,苍而润,注入深沉的感情,以情动人,体现了齐白石大写意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据公开资料显示,齐白石曾四次来岭南,对齐白石的艺术生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仅就创作题材而言,他就形成了以荔枝为代表的岭南佳果系列。齐白石一共画了多少幅荔枝画?传世的又有多少?根据《齐白石全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收录的作品统计,共有42幅荔枝题材绘画。在《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版)中,荔枝画则有3幅,且与《齐白石全集》收录的作品不重复。这两大画集基本上涵盖了齐白石荔枝画的存量,共计45幅作品。

根据作品存量分析,齐白石荔枝画的创作高峰期在上世纪40年代,有23幅之多,占据其整个生涯荔枝画的大半。其最后一幅荔枝画创作于1955年,在他离世的前两年。齐白石的荔枝画形制、尺幅不一,画面结构多样,对荔果配图的其他形象也很丰富,但老人对荔枝的喜爱以及通过荔枝寄托的美好意愿则是一以贯之的,从“大吉大利”“平安多利”“太平吉利”“吉利万年”“大利”“大喜大利”等题款就可以看得出来。

“园果无双,予曾为天涯亭过客,故知此果之佳。”齐白石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一幅荔枝画中这样称赞荔枝的独特魅力。荔枝画寄托着白石老人对生活最朴素最本真的祈愿,承载着他对岭南风物与人文的喜爱与眷恋。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孙泽华《吴昌硕绘画题材的文化特点研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