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敬一丹新作《那年 那信》: 1700封珍藏家书 讲述家庭成长史
日期:[2018-08-13]  版次:[A10]   版名:[城事]   字体:【
■昨日,敬一丹《那年那信》新书分享会。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摄

■新快报见习记者 黄闻禹

昨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携带最新作品《那年 那信》来到2018年南国书香节,与读者见面。敬一丹通过对书中插画进行解读的方式,与读者分享了书中故事,讲到深情之处,眼眶不禁泛红。

谈创作动机:回望少年时代与家庭

2015年4月30日,敬一丹主持完最后一期《焦点访谈》后,从央视正式退休。退休后不久,她以一部《我遇到你》回顾在央视27年的心路历程;2017年出版《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讲述青春回忆;2018年,推出《那年 那信》,这部作品跨越68年时光,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

敬一丹回忆,小时候看着这些放置于床底、纸面泛黄的信并不在意,认为每个家庭都会有。“成年后,看着妈妈把这些信整理出来,我才发现它们的价值早已超出家庭范畴。”敬一丹说,“虽然它们记录的是一个家庭的历史,但每个小家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图景中的一个小单元,这种记录,就是价值。”

在怀旧感的促使下,敬一丹开始整理信件,最终完稿成书。《那年 那信》共30个篇章,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我遇到你》是在回望我的职业生涯,《那年 那信》则是在回望我的少年与家庭。”

谈信件:写信能产生温度

《那年 那信》封面上画着一个小女孩和一个绿色的邮筒,顶部印了一个邮戳,日期是1968年11月25日。画中的女孩就是13岁的敬一丹,邮筒在她的家乡哈尔滨中山路。敬一丹说,少年时代,由于父母远在外地,她只能依靠写信的方式向父母述说自己的生活,“我把所有的心情写在信里面,投递出去,期待得到回答。”

敬一丹说,她特别喜欢信这种文本,充满了仪式感,特殊到不可代替。此次新书背面也做了特别的设计,放入了一封敬一丹手写的书信。

谈及现在的通讯手段,敬一丹表示,既然有了像微信这样便捷的通讯方式,如今人们很难拿起笔写信也实属正常。“我母亲88岁了,现在也成了微信控,每天早上都会在我们的家族微信群发个‘新闻早知道’。”敬一丹笑说,“但我也希望大家不妨试着手写一封信,在孩子成年那天,在父母结婚纪念日那天,这种表达能拉近人的距离,产生温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