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捆画换个小水盂,值不值?
日期:[2018-10-21]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收藏故事

■章用秀

交换藏品,有利也有弊,尤其是用自己的收藏品折价换东西,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东西未作出准确估价时更是弊大利小,得不偿失有了“换水盂”的教训,以后凡“五马换六羊”的事我尽量不沾。

交换藏品以调剂余缺,是收藏爱好者之间常有的事。要使双方藏品的价值大体相当,做到互惠互利,作为当事者,不仅要明了对方藏品的价值,更要弄清自己藏品的身份如何,否则很容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我最悲催的是用了一捆画换了个小水盂。

1995年夏,经张某引荐,我认识了一位姓潘的画贩子。那天,在张某带领下,我来至潘的住处。其两室一厅的住房挂着几幅旧画,案头摆放几件旧陶瓷和铜器。潘取出一只紫砂水盂,此器腹部印有席纹,内施白釉,底部有“申锡”长万形小印。我对这只水盂有点兴趣,随便问问价,潘说卖9000元,我一时拿不准,便未加可否,起身告辞。

申锡是清代嘉道年间制作紫砂器的名家。但潘的那只水盂是否为申锡所制,价值如何,还很难断定,偏巧我在一本拍卖图册上见到一只“申锡”款的紫砂水盂,和潘的那只相同,标价1.2万元。我一下子就动了心,当即给潘打电话,说那水盂我要了。

当时我虽有点积蓄,但还是“罗锅上山—前(钱)紧”,于是,想出了“两全”的办法:用我的画换潘的水盂。我提出这个要求后,潘说:“不是不可以,不过我得先看看你的画。”

潘不愧为生意场上的老手,他来到我家,从我多年积攒的字画中,瞪大了眼睛,一件件往外挑。他先是挑出溥佐先生画的兼工带写的缓带鸟这幅画。这幅画是溥佐先生赠给我的,画面上题有“用秀同志指正”的上款,是老先生的精心之作,画面干净、纸白如新。

潘将此画折价2000元,潘面带喜悦,继续忙活,很快又找到一幅孙克纲先生画的山水。潘说此画折价1500元;又翻出一幅穆仲芹先生画的花鸟,潘说此画折价800元……

正在这笔交易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爱人下班回来了。她见我鬼迷心窍一般慷慨地将自己的藏画“割爱”给这名画贩子,很是替我心痛,觉得这样做不太合算。便在一旁好言劝我:“这些画来之不易,还是自己留着吧!你急急忙忙把它们换出去,图个什么?”

“这事你甭管!”我当时真是出奇地固执和急躁,只是一心想用自己的收藏不花分文地将那只紫砂水盂换到手,并且生怕别人掺和进来搅了我的这桩“好事”,爱人的话不但一句没听,反而认为她多虑了。

看到我这种态度,潘更是一块石头落了地,毫无顾忌地在我的藏画中又一通倒腾连同先前的3件,一共挑出8幅装裱好的立轴;价格却是一件比一件低,8幅品相上好的天津当代名家绘画总共折价7000元。还缺2000元,怎么办?我又从柜子里折腾出一堆旧画来,其中有天津已故画家周铁珊的菊花大中堂、吴伯年画的猿猴等共计十余件,最后折价2000元卖给了他。

一捆非同一般的绘画真品换回了一只高不过6厘米的紫砂小水盂,真像是中了魔一般。此后不到一年,天津籍作者的绘画作品的价位开始显现,并且急速上扬。我换出去的那些字画,仅溥佐先生那幅就能卖到2万元。再看看我换回的那只紫砂小水盂,拿给行家一看,行家们说:“这水盂虽不假,但未必那么值钱,你用那么多的好画与人家换了这么个东西,你的亏吃大了。”

(文图根据《收藏界》《投资与艺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