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领略广东的改革巨变 探寻未来广东改革发展新动力(1)
日期:[2018-12-10]  版次:[A08]   版名:[热点]   字体:【
■调研组合影


——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大型主流融媒广东行暨地市深调研活动

走社区乡村,访高新技术开发区,寻传统文化作坊,入企业和高校……12月3日至12月8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齐鲁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大河报、华西都市报、新安晚报等国内6家主流都市报和3家网络媒体组成的“改革开放40周年融媒行联盟”对广东省5个地市进行采访与调研。此次活动以“改革新动力”为主题,在行走中领略40年来广东的改革巨变,探寻未来广东改革发展新动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肖韵蕙

摄影:陈宏阳 廖亮辉 温智雄

中山:发挥产业优势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40年来,中山的社区乡镇是如何发力促改革的呢?而在大湾区时代,中山又如何加速融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呢?12月3日和4日,“改革开放40周年融媒行联盟”首站来到中山。

永宁社区:与时俱进建设富裕新社区

位于中山市西北部的小榄镇永宁社区是一个拥有800多年人文历史的古老社区。1978年改革开放后,永宁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办集体企业,从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到多种工业并进。同时,在“外引内联”政策引领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与外商携手合作,开办“三来一补”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利用外资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加速发展自己的集体企业,涌现出如永大公司这样集自主品牌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胶粘带制造型企业。

此后,永宁社区又与时俱进地进行股份制改革、村一级核算以及“村改居”工程,发展成为“闻名全国,富甲全省”的全国十大首富村之一。

对于未来,永宁社区党委副书记黄健秋表示,永宁社区将加大对旧厂房的改造,加强园区建设,引进高科技产业,逐步淘汰“小作坊”式的低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鲤溪村:敢为人先 开启“广东小岗村”新征程

坐落在中山市板芙镇南部的鲤溪村,是一个因鲤鱼洄游而得名的村落。而让村民们引以为傲的不仅只是鲤溪村神话般的由来历史,更是42年前这里率先推行“联产到劳”的土地改革,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伟大尝试。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施“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而早在1976年,中山市板芙镇鲤溪大队的6名队委为了解决粮食产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村里推行“联产到劳”改革,让这里获得了“广东小岗村”的称号。

所谓“联产到劳”,指的是除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外,管理权也有一部分归集体所有。如今的鲤溪村村民已不再单纯靠种地生活,大部分村民依靠外出打工或房屋租赁为生,鲤溪村也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在乡村旅游、优质农业等方面中不断寻找新的方向。

罗三妹山:积极改革 勇于创新

40年来,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中山市,敢为人先,以基层的社区与乡镇为起点,积极改革,勇于创新,践行着改革精神,逐步地将中山由一个传统农业县逐步建成一个多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中山火炬开发区:创新驱动 融合大湾区发展

中山火炬开发区(以下简称“火炬区”)位居珠江西岸,是全国16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成立28年来,火炬区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3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近20家,设立了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健康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据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招鸿介绍,火炬区以产业为主导,创新为驱动,科技为引领,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平台。在创新上有几大抓手:其一,注重研发投入,目前火炬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4.36%;其二,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今年火炬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400个;其三,大力培育孵化器,目前火炬区已有国家级孵化器3个,省级孵化器7个;其四,着重科技与金融成果的转化;其五,实施质量与品牌提升计划。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环绕三大自贸片区,四大深水港的火炬区该如何加速融合大湾区的发展呢?对此,招鸿指出,火炬区要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体制上加速融合,此外,还要注意在大湾区产业分工上错位发展,同时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对此,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其海建议,火炬区可借鉴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的发展经验,找到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平台的最佳切入点。

翠亨新区:建大湾区时代的滨海城市新中心

翠亨新区位于中山东部临海区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和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两个“同心圆”的圆心位置,1小时内可抵达珠三角5个国际机场和5个国际港口,广珠轻轨、京珠高速、港珠澳大桥紧密环绕。

近年来,翠亨新区围绕“一区三中心”(高新技术集聚区,产业中心、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中心)发展定位,聚焦智能精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 “3+1” 现代产业体系和高端人才集聚。

深中通道:做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纽带

深中通道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集群工程。项目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路线起自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通过广深沿江高速二期东接机荷高速,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与在建的中开高速对接,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南沙登陆。

据工作人员介绍,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经15年艰辛论证与准备,于 2016年12月顺利开工。2017年6月,深中通道项目初步设计顺利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随着西人工岛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东人工岛与2018年沉管隧道、桥梁陆续开工,深中通道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

作为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成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交通纽带,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珠江两岸产业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