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探讨改革开放新举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日期:[2018-12-11]  版次:[A03]   版名:[重点]   字体:【

中外重量级嘉宾出席“2018从都国际论坛”并参与讨论

“一带一路”倡议将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什么?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怎样的发展?10日下午,“2018从都国际论坛”邀请多位外国前政要、中外专家学者、商界领袖参与分组讨论,探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新举措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羊城晚报记者 付怡

张维为:中国成功秘诀在于保持开放,

也维持政策空间

改革开放有什么成功经验?一位外国嘉宾在分组讨论上向中国专家发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总结出多个关键词:实事求是,民生第一,稳定和平是发展的第一条件,避免激进改革模式、选择稳健改革模式,开放的同时捍卫自己的政策空间,强有力的民主治理等。

张维为认为,近数十年的全球化,使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脱颖而出,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成了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最大的秘诀是‘保持开放状态,也维持自己的政策空间’,这可能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的地方。”

谢国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关键在于协调

“任何政策的推出最终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这句话在改革开放40年间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在消除贫困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银行(香港)发展规划部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谢国樑在论坛上发言。

在谈及中国发展经验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启示,谢国樑认为有三点:第一,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的建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生的改善;第二,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是零和博弈游戏,而是与伙伴国家共同把“蛋糕”做大,互利共赢;第三,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不同国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接下来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谢国樑认为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带来的机遇。作为来自香港的代表,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协调,发挥合力共建繁荣。“香港是全球知名的金融之都,深圳是高科技门户城市,广州正在强化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大湾区内还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只有通过以互补方式发展,才能获取共赢的发展成果。”

除了优势产业协调,谢国樑还强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协调对接,建议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消除互联互通方面的障碍。

潘基文:改革开放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10日,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广州从化出席了“2018从都国际论坛”。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两个关键词——“脱贫”和“对世界的贡献”。

羊城晚报: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您如何评价改革开放?您认为中国有什么经验可与世界分享?

潘基文:中国40年改革开放对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国自身的发展上,也体现在对其他国家的惠及上。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中国至少有7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希望2015年之前全球贫困水平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中国正在极大地帮助联合国实现这一目标。

而正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人,世界范围内的数亿人口也摆脱了贫困。接下来的四十年、五十年里,中国将继续改革开放的脚步,继续尊重国际社会的各项规则,推进可持续发展。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我对此很有信心。

羊城晚报:您认为中国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促进全球化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潘基文:我认为中国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人道主义方面表现出十分坚定的立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中国非常支持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该协定于2016年底前正式生效。其中,为这一开启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的历史性协定,中国作出了非凡贡献。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今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愿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多种方式,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

羊城晚报:您怎么评价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潘基文:在2015年9月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曾提到:“我们应该以此(本次峰会)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我认为这意味着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链接

“从都国际论坛”发展历程

“从都国际论坛”设于中国广州市从化区,距广州白云国际机场65公里。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于2014年共同创办,是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全方位交流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旨在通过探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增进各方了解和共识,从而推动区域和全球合作。“从都国际论坛”从2014年至2017年已举行了四届,先后就“中澳经贸关系”“一带一路 新机遇 新合作”“一带一路框架下:包容、可持续发展和可抵御风险的城市”“全球治理与中国主张”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