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赖镜荣:职责所在,使命必达
日期:[2018-12-14]  版次:[G04]   版名:[新东莞]   字体:【

■2015年2月5日,赖镜荣(右二)与团队成员张雪辉、廖福如、何远良、邓志伟在雁田西坊村检查线路。(摄影/江达龙)

■1989年,凤岗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凤岗变电站投产。

■2016年10月19日,赖镜荣(右二)任凤岗供电分局党群部主任,带领凤岗供电分局党员志愿服务队到凤岗敬老院慰问老人,为敬老院维修残旧电线,并送上慰问品。

赖镜荣,男,1962年8月31日出生,广东东莞人,1981年参加工作,曾任广东电网东莞凤岗供电公司农电所所长、凤岗供电公司用电部主任,2012年2月农电体制改革之后身份从农电工转为南网职工,现任东莞凤岗供电分局党群部主任,曾主持参与推动农村电管站的建设、农电改革与自发电接收工作。

“我出生于凤岗镇最小的村落竹尾田村,18岁的时候,参军去了广州军区某工程部队(广西南宁市郊区镇头)技术营安装连当工程兵,专门负责接电、电器维修,学到了一门做电工的手艺。”服役四年后,赖镜荣转业回家。上世纪80年代,懂电的人不多,他被分配到凤岗水电会工作,当一名农村电工。那时,水、电还没分家。“后来,听说可以考电工资格证,我就去了,没想到还成了全市第一批考取这个证的人。看到大家羡慕的眼光,我觉得农村电工这个身份还不赖,让自己挺有面子的。”

“印象中我小时候,凤岗农村用电很落后,电主要是用来农田抽水排灌,家里除了电灯照明,基本上就不怎么用电。以前的电灯泡很容易烧坏,质量好一点、款式好看点的要从香港带回来才有,农电工去抄表,有时还会帮街坊邻里维修各式各样的电灯泡。”改革开放后,东莞开办了很多“三来一补”工厂,有不少落户到凤岗,工业用电才逐渐上来。1988年,赖镜荣跟水电会里面的几个前辈做电网规划,骑着单车全镇到处跑,几乎就是从一张白纸开始。1989年,我们建起了全镇第一个变电站——110千伏凤岗变电站。那时候电建技术力量有限,只能自力更生,站外的每一个接口、每支电杆都是我们几个人一手一脚干出来的。现在每当我回到这个变电站,心里面仍然会有许多感慨。”

1988年,东莞从县级升格为地级市,同年水、电归口分管,水电会分立为水利管理所与供电公司。供电公司归东莞供电局管,水利管理所归水利局管。赖镜荣被分到供电公司,并成了农电所负责人。当时,有大量外商工厂进驻,村里出租地块,经商做贸易,日子越过越红火,但电费管理十分混乱。为什么呢?因为管理脱节、层层加价。供电公司抄表只抄村一级的总表,村里再抄各家的分表。这样一来中间就出现差价,而且这部分差价各村都不同,因为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村民意见很大。

眼瞅着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愈来愈兴旺,村里的经商环境越来越好,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来劝赖镜荣,说不如趁机辞工跟他们一起合伙做生意。“我心里有些动摇,回家跟妻子商量。她问我,‘下海’也行,但你舍得供电公司那点事情么?我一想,也对,自己生在这长在这,现在是农电所的一把手了,电费管理等一大堆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心里头确实放不下。于是我跟妻子说,那我还是不走了。”

既然下决心不走,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赖镜荣认为,农村电费问题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问题,关键在于村一级管理不到位。于是,他跟供电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商量,力推建立村电管站。村里用电由电管站统一管理、统一抄表收费到户,取消私人承包管电。于是,他们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宣传,跟村民讲设立电管站的好处,比如统一标准呀、定点收费呀、电费明码标价呀等等,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很快,他们就在全镇12个村建立了电管站,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电、人情电、偷漏电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对低压线路和配电变压器进行全面整改和布局调整,线损率和电价直线下降,村民可高兴了。

1993年,东莞供电局推行电管站规范化建设,在凤岗镇竹尾田村做试点,坚持电价、收费公开,办事制度分开和群众举报监督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并加强办公、营业设施建设,收到很好的效果,电管站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坦白地说,村电管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解决农网线损大、电压低、电价高、群众负担重等问题,是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市(县)、镇、村三级农电管理体制已明显跟不上形势要求。为此,1998年东莞全面开展“两改一同价”工作,1999年撤销全市556个电管站。“电管站”这个词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也是在那一年,凤岗供电公司成立了用电部,赖镜荣调去那里做主任。此后,他花了最多心思的,要算是凤岗镇雁田村由自发电转入网电这项工作。

改革开放后,凤岗镇雁田村经济发展非常快,1994年就成为全国著名的“亿元村”,到2008年,村里固定资产接近24亿元,集体纯收入达到1.34亿元。赖镜荣是竹尾田村的,这里小姑娘都想嫁到雁田村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电严重,为满足发展需求,雁田村及港商自建一间燃油发电厂,怡安集团也自建了一间燃油发电厂,大一点的企业还建有自备发电机组,逐渐形成了自发自用、自给自足的局面。供电足这一点,以前还成为他们招商引资的招牌。

2008年3月,东莞供电局提出自发电转网电计划,主要的对象就是东莞裕元制造厂、凤岗雁田村、常平土塘村和虎门大宁村。赖镜荣是雁田村自发电转网电工作小组成员之一,负责与客户的沟通工作。“推行自发电转网电,除安全方面的要求外,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企业自发电转网电整改费用问题。你知道,企业自发电的配套设备与网电标准是不相符的,要全部整改后才能投入使用。但设备整改是要花钱的,这笔投资谁来出?动辄几十万的整改费用,很多一听这个数就直摇头,望而却步。那时恰逢金融危机,他们也有困难,不愿意花这笔钱。二是线路和变压器改造问题。这也是个大麻烦,因为线路和变压器改造需要重新选址布点,要拆旧建新,这样,就必然涉及到资产归属的问题。很明显,要做通自发电企业的思想工作,可不件容易的事。”

虽然困难重重,但赖镜荣他们也有谈判的优势和“筹码”。首先是大环境有利。国内外油价涨得厉害,自发电成本越来越高。村里的两间燃油发电厂经营早已陷入困难,难以为继;企业自备发电机组,也不堪重负。是其次是行业优势。他们是大电网,供电可靠性高,电价低,服务好,自发电转网电是大势所趋。“这两点,给我们做工作增添了不少底气。”

大环境有利,使用网电的好处也使企业心生向往,但最终症结集中在钱的问题怎么解决上。为此,东莞供电局早有准备,提前布局,投资1.2亿元于2006年7月建成了110千伏雁田变电站,实质上是给自发电企业配备了110千伏网络电源。接着,又与雁田村委会共同投资,在雁田村建设10千伏线路共25回,总长114.33公里,并对线路走向和变压器布点进行优化,全面提高了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经过一系列工作,到了2009年7月,自发电转网电已经是水到渠成,剩下最后一个难题——关闭村里的两间发电厂。“我们很清楚,取得村委的“点头”,则是整项工作的突破口,关键人物便是村委邓满昌主任,说服他的工作落到了我的身上。事前,我与同事对雁田村的情况细细做了调查摸底,然后做了一盘明细账——自发电民用1.03元/度、工业用电1.4元/度,网电民用0.61元/度、工业用电平均0.78元/度;每年供电1.3亿度,用户转用网电后平均电价下浮0.5元/度计算,每年节约电费开支最少超过6000万元。有了这个明细账,我底气十足,知道只要见上一面,就一定能说服他。那段时间,我去了他几次办公室,都没见上。没办法,一天我打听到了他的吃饭地点,便立即赶过去跟他见面。果然不出所料,当我把这个明细账交到邓满昌手里,他一看就动了心,之后的谈判就一气呵成了。”

打铁趁热。谈判成功后,接收工作小组就想,关键时候服务一定要跟上,必须踢好这临门一脚。于是,赖镜荣他们花40万元买了一台流动服务车开进村里,上门受理客户用电报装申请。看到流动服务车前挤满了前来咨询或办业务的村民,一直压在他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整个人才轻松下来。

2009年10月,雁田镇两间发电厂全部关闭,100%转网电。一家叫意达电子厂的主管余茂镇说,起初说要转网电的时候,他的香港老板还有些迟疑,认为既要花钱整改,自备发电机还派不上用场,一直担心不太划算。现在好了,转用网电后的第一个月,电费就降低了8万元,一年算下来节省电费就过百万元,改造的投入不用半年就可以收回了。后来邓满昌也跟赖镜荣说,即使不提企业少花电费这些,光是这些年新铺设的配网,全部都是高压电缆,比起以前的“蜘蛛网”,镇容镇貌好看多了,这是给凤岗镇环境“贴金”啊。

(田晓霞 林韵)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