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漱芳斋到畅音阁, 那些为人们提供幻梦和欢愉的戏台
日期:[2018-12-16]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畅音阁扮戏楼内景

■漱芳斋戏台

■畅音阁大戏台

■黄缎云蝠八宝花篮十团男蟒

■串玻璃珠龙花蝶粉白绒球大额

■清代宫廷戏剧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那些曾经在故宫的红色宫墙之内,为人们提供幻梦和欢愉的戏台,如今看来意味深长。当那些主宰者们安于以观众的身份,观看台上虚假的帝王将相爱恨情仇,你很难分清,究竟真假在何时发生了转换。

这,就是戏台的魅力。

最让人熟知的漱芳斋,一开始是以还珠格格小燕子的住所,闯进大部分当代观众视野的。然而,其实自乾隆到清末,从未有皇帝的“格格”在漱芳斋居住和休息。只是在同治年间,瑜贵妃曾在重华宫住过,但1924年冯玉祥革命,又将瑜贵妃赶了出来。所以《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居住漱芳斋乃艺术创作,不是真正漱芳斋的用途。

漱芳斋,最主要的功能,是为重华宫的宴集演戏之所,它是皇宫内仅次于畅音阁大戏台的一所戏台,也是宫中最大的单层戏台。这座重檐攒尖顶戏台,台上天花板内设有天井,内置升降辘轳,供升降道具之用。戏台极其华丽,是宫中常用戏台之一。

据记载,清末小朝廷的时候,梅兰芳曾经受邀在漱芳斋唱戏。1922年溥仪结婚,梅兰芳、杨小楼等轮番上台,《游园惊梦》《霸王别姬》等剧目轮番唱响。

游园惊梦不过一梦,霸王别姬终有别时,当时选择的这两出戏,竟不同于传统欢庆所喜的团圆排场,竟冥冥中对应着后来的种种人间变幻。

而畅音阁,这座屡屡见于清宫戏重头戏的建筑,更无愧于被称为宁寿宫内建起的“国家大戏院”,它拥有着三层戏台。从前,当戏剧演员们站于畅音阁之上,他们的嗓音,似乎的确比任何地方都更加的动听和嘹亮。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故宫博物院研究专家祝勇的描述,这种神奇背后,竟包含有过于匠心独运的设计和心思:

“嗓音比在任何地方都要悦耳和嘹亮,这是只有在宫殿内部才能获得的神奇效果,他们会把一切归之于宫殿的威仪,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当初营建这座演戏楼的时候,就在用楠木辅成的台面下面,挖了四眼水井,以增加声音的共振,使音韵旋律在飘动中变得浑厚和富于磁性。所以,即使在演员自己听来,他们的声音也赏心、悦耳。如同太和殿的宝座把一个人推举为人间的王,畅音阁的戏台,也把一个京戏演员变成伶界之王,这一点在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许多演员的身上得以验证。”

人间的王和伶界的王,在咿呀唱腔和水袖翻飞的声色系统之中,不时地眼神相触,刹那间双方心头是否会产生对镜自揽又或镜花水月的迷糊,我们已不得而知。

但是,确切能知道的是,不管是当时的王还是伶,最终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只留下坚固的戏台。而戏台遗址和那些曾经的辉煌,戏中人和观戏人,在后世的种种文化形式传衍中,已经都变成了戏。

不过一出戏,仅此而已。

清代宫廷演戏 乾隆光绪两朝最盛

满族定鼎中原后,宫中娱乐活动发生了变化,入关前“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等形式粗犷的娱乐渐少,受汉文化影响,戏曲成为宫中重要的娱乐享受。清代宫廷演戏,以乾隆、光绪两朝最盛。

戏台按建筑形式和功能分为三类

乾隆皇帝极喜好戏剧,当时宫中采用的剧本,除民间传入的元明杂剧和传奇外,还有内廷词臣奉旨编写的新剧。这些剧本采撷史籍,借古咏今,词藻富丽,曲调考究,按演出的形式可分为: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和连台本戏数种。题材丰富的剧本保障了宫中频繁的演出需要。

乾隆时期宫中的演戏人员,在扩充南府习艺太监的同时,又集中了一批南巡时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的江南名伶,这些名伶被安置在“景山”后部。两处艺人超过千人。

戏剧的演出离不开戏台,乾隆皇帝为便于行乐,在皇宫、苑囿及行宫均建造了戏台。这些戏台按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搭建在帝后寝宫室内的小戏台,面积很小,以演宴戏、岔曲、清唱为主,如倦勤斋戏台;另一类是在生活区宽阔的院落内建造的戏台,如漱芳斋戏台,承演一般戏剧;再一类是规模宏伟的三层大戏台,专演群仙神道祝寿的大戏和连台本戏,如畅音阁戏台。

乾隆时期,是宫中戏剧活动的全盛时期。嘉庆时盛况已不如前。尤其嘉庆后期,演戏人数锐减,宫中戏剧活动已显衰败之象。

道光朝,经济萧条,内忧外患,宫廷戏剧活动一再缩减,甚至全数裁退南方名伶,由苏、扬等地挑选伶人的惯例遂告终止。道光七年(1827年),将南府改为升平署,演戏活动全部交由太监组成的升平署承应,宫中戏剧活动进入低谷。咸丰年间,宫廷演戏渐复频繁,大批民间艺人被招至宫中,甚至当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出逃热河时,还特旨升平署随往演戏。

慈禧亲自将乾隆时大戏改为皮黄戏

同治、光绪年,正是慈禧当政时期。慈禧嗜好戏剧,升平署的演出已难尽其兴。从光绪十九年(1893年)起,清廷频招民间戏班入宫,当时京城著名的戏班都曾被招入。其中佼佼者则入升平署任教。慈禧还将宫中太监特组“普天同庆班”,又称本家班,由她亲手调教。一时间,升平署、本家班、传唤外班同时并行,宫廷戏剧活动再现生机。

慈禧不仅好戏,还很内行,曾亲自将乾隆时的宫廷大戏《昭代箫韶》改为“皮黄戏”。对于演员的表演近乎苛求,赏罚甚至离谱,全凭一时兴致。

慈禧逝后,宫中戏剧活动步入尾声。溥仪逊位后,宫中演出已“偃旗息鼓”。1923年8月,在漱芳斋为敬懿皇贵太妃生日举行的一次外班演出成为宫中绝唱。升平署随小朝廷的覆灭而消失,延续二百多年的宫廷戏剧活动从此结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