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海外人才盛会开启
日期:[2018-12-21]  版次:[A08]   版名:[城事]   字体:【
■海交会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资料照片

2018海交会今日在穗开幕,两天内将有逾3500名海外英才赴会

近年来,我国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的人数“逆差”正逐渐缩小,“回国潮”愈发猛烈。仅去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便达48.09万,较上一年增长11.19%。而这股“海归潮”,亦显现于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

今天,这一海外人才盛会——2018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0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下称“2018海交会”)在广州正式拉开帷幕。至今年,海交会已是第20个年头,从首届参会的303人,至去年的3500人,参会的海外人才数量剧增的背后,是海外人才对创新创业土壤的寻求。而海交会正是搭建起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孕育创新机遇的同时,更成为许多海归成就梦想的起点。

据悉,今明两天,预计有3500余名海外英才云集羊城,其中不乏诺奖得主、多国院士等重磅大咖,更有高含金量的高技术项目亮相。与此同时,国内近400个参会单位携带1500项人才项目需求与过万个岗位参会。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通讯员 穗人社宣

【归国潮】

八成海外留学人才选择回国发展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规模的持续增长,使中国生源领跑世界,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与此同时,留学回国人数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其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有共计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

记者从某留学咨询机构发布的《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中了解到,随着国内各地出台鼓励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创业氛围环境愈发热烈,也深深影响了归国留学人员的选择。调研数据显示,逾半海归倾向于创业:4.1%的海归表示毕业后即会创业,47.7%表示考虑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创业,48.2%则表示从未考虑创业。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海交会于1998年开启了我国大规模引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服务的先河,在20年间坚持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项目的交流平台,成为媲美广交会的引智平台。而这成为了不少留学人员所需的归国“落脚点”与发展“新起点”。

据统计,20年来,海交会已成功举办了19届,为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合作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累计输送各类合作项目5万多个,促进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协作和经济融合。

【谋创新】

重磅级大咖与高质量项目齐亮相

据介绍,2018海交会主会场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分会场则设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预计将有超过3500名海外人才参加。据介绍,已报名参会的海外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近300名、独联体专家近40名、各类创新创业赛事选手近500名,另有来自全球自由报名学者1000多名。至今日开幕,参会的海外人才预计将达3500人。

在高层次人才方面,将有30多名海内外著名院士和专家来穗参会,其中不乏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多国院士孙大文、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等大咖。

除了重磅嘉宾外,参会的高技术项目“分量”亦不轻。据透露,参会的海外英才将携带包括uSmart 3200T超声波系统、以柔克柔的TMD(调谐质量减振器)、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和颅颌面修补系统、生物育种智能装备、微型量子点光谱仪芯片、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项目等在内的各项高科技研究成果参会进行展示和对接。

【孕机遇】

近60家世界500强企业

将现场揽才

今年,海交会将一如既往地精准对接引才引智服务,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据透露,大会将通过国际性创新创业赛事活动邀请有关选手携项目来穗,以项目路演、专场对接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人才项目落地转化,并将从有关赛事项目中评选“红棉计划”项目,给予创新创业全链条的政策支持。

现场还将开设世界500强企业、海外英才招聘会、在华留学英才等大型订制化招聘会。目前已有华为、腾讯、京东、富士康、西门子、奔驰、中石化、爱立信、汇丰、中车股份等近60家世界500强企业报名参加。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已有174个各地政府代表团,215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机构报名参展参会,将带来人才项目需求1500项、岗位需求上万个。大会总体展览展示面积5万多平方米。相比上届,省内地市参展面积增加近30%。

此外,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届海交会增设香港分会场。据悉,香港分会场已于前两天举行,开展了人才招聘、项目交流、分论坛等系列活动。同时,国内省市代表团在香港分会场推介各地创新创业环境和人才政策,并携带大湾区发展中急需引进的人才岗位进行交流对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