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归国创业十四载 造出中国人的质谱仪
日期:[2018-12-21]  版次:[A08]   版名:[城事]   字体:【

从海交会上出发,周振勇闯国内质谱“无人区”

在2002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海交会的前身)上,有一位青年向来自科教界的专家介绍自己正在着手研发的质谱仪。他便是如今的中国质谱行业领头人周振。从那时起,他开启了勇闯国内质谱“无人区”之旅,最终实现中国质谱仪器出口海外的“逆袭”,并创造出一个产值1亿元、拥有3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团队。

立志让质谱仪产业化

“不再受制于人”

据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环境、药物、食品和国家安全等60%以上的领域,都涉及使用质谱仪进行监测检测。但国内使用的质谱仪,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达到上百亿元。

上世纪90年代,厦门大学学生周振在首次接触到科技含量与价格均高的质谱仪后,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呢?”此后,他赴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学习,开始从事质谱仪研究,于2000年成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最高水平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

“质谱仪的产业化我非做不可,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如此“直线”思维,令周振辞掉了国外条件优渥的工作,带着一箱资料和零件,还有国内最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回国创业。

“谁要做质谱仪?这怎么可能呢?”在2002年的留交会上,周振引起了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傅家谟院士的关注,二人进行了深度交流。两天之内,傅院士便拍板决定支持其进行质谱仪的开发,并牵线搭桥,将其聘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历经创业低谷

使国产质谱仪“逆袭”出口

然而,国内的质谱领域之所以几乎成为“无人区”,不是没有原因的——质谱仪这类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若无数百万元的启动经费,几乎难以开展。而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更需数千万元资金与坚定不移的团队。

2004年,周振成立了禾信质谱。除了知识,这个团队一穷二白。更严峻的是,国内既没有专业的质谱生产企业,在技术上与国际水平也相差甚远。

2006年,周振团队更遭遇“寒冬”,公司账户上只剩下2万元。他变卖了房产与汽车,仍有4人熬不住离开。直至2009年,才迎来发展“春风”——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向其投资500万元。第二年,禾信便研发出主要用于空气检测领域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动态“捕捉”大气中PM2.5的污染源。如今这款仪器已在国内100多座城市应用。

令人欣喜的是,禾信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远销美俄。2016年,美国一所科研机构寻找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发现全球仅两三家有生产,其中能批量生产还包售后服务的,只有禾信。最终,周振拿下这一订单,成为第一台进入美国市场的国产高端质谱仪,售价达24万美元,实现国产质谱仪的“逆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