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82岁华安楼变身广州电力展示馆
日期:[2018-12-30]  版次:[A04]   版名:[特别报道]   字体:【
■嘉宾参观百年电力史展览,感受130年来的电网发展。

■广州电力展示馆内,一幅长卷讲述了广州有电130年的历程。

■展示馆内展示了不同年代的电能计量表。

■广州电力展示馆内收藏有民国时期的电力书籍。

注入现代电力元素,活化历史建筑

电力点亮美好生活

在南方电网公司成立16年之际,2018年12月29日,广州电力展示馆在越秀区泰康路162号华安楼正式开馆。华安楼曾经是广州电力系统首个办公场所,如今成为广州地区电力文化展示的综合体。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广州有电历史130年,华安楼,这座拥有着82年楼龄的广州市历史建筑,给时光以生命,让城市留下回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终以崭新的姿态与大家见面。

广州电力祖屋 承载城市发展巨变记忆

华安楼建成于1936年,位于泰康路162号。这座外形风格类似于爱群大厦的6层摩登式建筑,有7道带圆拱的门廊,别具特色。

在82年的历史中,华安楼曾有多个身份:保险公司、商场、酒店。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政府新闻处主办的胜利电台设在华安楼5楼。华侨大厦落成之前,这里也曾经是海珠广场周边最高的地标。

上个世纪50年代,华安楼成为广州电力系统首个办公场所。1950年底,广州电业管理处设在华安楼,1952年后渐次改名为广州电业局、广州供电公司与广州供电局。

1952年,曾志同志被任命为中南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广州电业局局长、党委书记。曾志曾经在这座建筑里办公,开启了广州电力事业的第一轮飞速发展。这段激昂如火的红色记忆,也孕育了华安楼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华安楼都是广州电力部门的办公场所,见证、记录和传承了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用电历史和电力企业文化,承载了城市发展巨变的记忆。因此,这里也被誉为“广州电力祖屋”。

岁月如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华安楼一度被空置。如何将华安楼这座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建筑活化,让它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成为南方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的新课题。

活化历史建筑 展现广州电力发展历程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提出,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城市保护与有机更新相得益彰。

2016年,华安楼被列入广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对于这座有着82年楼龄的建筑,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以央企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历时两年进行精心修缮,通过保留修缮、局部拆建、功能置换等方式,赋予其新的功能,打造成广州电力展示馆。

在新装亮相、荣光再现的广州电力展示馆里,新快报记者看到岭南建筑特有的“满洲窗”,437根柱子巧妙运用;并有楼梯扶手、造型天花板、空心砖、原貌外墙、造型柱等5处地方,被作为历史遗迹保护起来。

广州电力展示馆包括特效影院,广州城市电网介绍与羊城电力生活中的实物展示等内容板块:走进仿真电缆隧道,可以感受到电力发展如何成为城市脉动;观看电力生活实物,可以感受从老电表到智能电表,从电费单到智能终端缴费机的变革……

广州电力展示馆把一代又一代电力人不断奋斗、薪火相传的记忆镌刻在一砖一瓦上,把一代又一代电力人勇立潮头、求实创新的成果汇聚在一方一寸间,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向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州有电130周年献礼。

助力“微改造” 历史名城注入活力动力

据悉,2018年12月29日是广州电力展示馆第一期工程开馆。预计到2019年年中,广州电力展示馆将建成第二期,届时采取预约制对外开放。

近日,广州市政府提出,要将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打造成广州市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质的示范区。身处其中的广州电力展示馆将为这片传统的城市中心增光添彩。

从华安楼回望历史,从130年前清朝的两广总督张之洞点亮华南地区第一盏灯开始,电,为工业文明注入现代动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广州这座两千年古城的现代化进程紧紧相连。

未来,广州供电局将致力于把展示馆打造成“四个窗口”:南方电网公司品牌形象传播的窗口、企业文化展示的窗口、综合能源服务的窗口以及科普教育的窗口,打造成电力人的精神家园。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将不断以“绣花”功夫,加强供电保障提升供电可靠性,推进老旧城区进行电力微改造,不断改善城市用电设施、重塑城市特色风貌,让城市环境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广州这座两千年历史名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代国辉 通讯员 郝思远 黄志驹 ■图片:通讯员供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