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把心理健康检查纳入学校日常体检
日期:[2019-03-05]  版次:[A08]   版名:[2019全国两会·议案]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把心理健康检查纳入学校日常体检

陈海仪介绍,今年《未成年人保护法》进入全国人大的修订项目中,作为一名有20多年少年审判经验的法官,她今年带来的两个建议都与此相关,关注的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预防犯罪方面的问题。

在学校日常体检内容里加入“心检”

陈海仪的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她介绍,学生身体体检是每年的固定项目,而心理健康的检查却不是。现在有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会单独增加这一项内容,但目前并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共识。陈海仪告诉记者,她经过调研发现,现在孩子们还是面临不少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校里如何与同学相处,二是二孩出现后如何与家庭成员相处。

“当孩子们产生的心理困扰得不到疏解,就可能会在行为上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陈海仪认为,如果学校对孩子有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就可以及时发现那些有心理困扰的孩子,让老师或者心理医生及时介入疏导。

由此,陈海仪希望能够借助《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契机,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以及档案管理也纳入到常规的检查中,希望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把其固定下来。

建立综合平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此外,陈海仪也希望对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预防犯罪的问题进行一体化处理。陈海仪介绍,自己在少年司法领域工作了20多年,目前没有一个综合的平台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比如说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染上网瘾了,或者是有自杀倾向,那么这个时候该向什么地方去求助?”陈海仪说,事实上有一个专门的热线电话12355。不过陈海仪走访12355热线的社工发现,该热线的知晓度并不高,热线的作用很多时候仅限于咨询,而家长更多是需要行动上的帮助。“甚至有人来问我,说孩子已经染上网瘾了,不愿意上学,能不能送到你法院来,你来帮助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陈海仪说。

陈海仪表示,目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条文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用列举式的方式展现需要预防青少年出现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这实际上就是有点像贴标签,不能顺应社会的需求。陈海仪建议,需要设立一个一体化处理机制,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譬如说接到个案以后,是哪些问题,需要哪几个部门介入,如何在全过程中跟进介入的效果,事后如何监督,给出一套让家长放心的方案。

回顾

给孩子们寄的两会首日封意义重大

去年两会结束之后,陈海仪买了500个信封,从人民大会堂寄给那些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孩子们。她告诉记者,这样做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国家一直在进步,国家的发展也缺不了他们。他们虽然有的还在少年监狱里面服刑,但是只要改好了,也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建设者。

陈海仪还告诉记者,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是,后来她去接一个孩子出狱,发现孩子手上只拿了两样东西,其中一个就是自己从北京寄给孩子的首日封,“那个首日封他摸得已经四角都起皱了,我问他,你为什么就带这个,他跟我说,他觉得这个信带给他的是一种关怀,让他觉得国家的进步原来真的是和自己相关的。”陈海仪回忆,当时那个孩子还跟她说,要拿着这个首日封鞭策自己,千万不能走回头路。这让她感觉到这些寄出去的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让她给孩子们寄首日封成了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感对孩子们来说可能就是关注,是新生,是希望,这五年我一直这么做,今年我因为需求量大,已经通过工作人员提前预订了。”她笑着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