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才流失预警”是个人信息裸奔的缩影
日期:[2019-06-05]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房清江

据报道,在上海一家金融公司担任客户经理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当他在求职网站上更新了简历,隔天就被公司的人事部门叫去询问离职一事,他觉得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记者了解到,孙先生所在的公司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功能从而掌握了员工动向。采访中,针对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劳动者态度不一。

所谓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说直白一点就是监控手段。简历更新被监控,手段上可能涉嫌侵犯个人信息隐私,但又与传统的个人信息泄露、买卖有很大的区别。求职者放在求职网的简历,其信息是开放的,而非定向的,目的是实现求职与聘用最大化的匹配,这也决定了任何人获取这些信息都不会构成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如果是用人单位聘用备选,显然是劳动者所乐见。然而,如果像“人才流失预警机制”,第三平台通过采集信息用以盈利,或者劳动用人单位用以监控员工,显然就超出了合理的边界。

网络深刻融入生活,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秩序,特别是个人信息安全正在失去传统物理性的天然屏障,变得越来越无险可守,个案即是典型的缩影。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表层上隐私权利的困扰,也带来社会生活各方面关系中最根本最起码信任的冲击。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生活的背景下,保护个人信息已然不只是保护个人权利,更重要的还是在维系社会基本秩序。

这也要求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是多层次、普遍性、网络化的体系。除了传统意义上采集和持有个人信息者要严格遵守保密责任之外,针对开放性的个人信息的收集与运用也应进一步厘清边界、设置禁区,在行为上予以禁止。比如,个案类型针对明确主体的信息收集与运用,尤其是商业运用必须被禁止。同时,还需给商家、机构画出清晰的红线,例如用人单位不得通过购买针对员工的相关信息来满足监控目的等。

“人才流失预警”是个人信息裸奔、人人能够渔猎的的缩影,期待更多针对性的专门立法加快步伐,从各个层面给信息安全设置篱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