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知错能改是对孩子质疑精神的最好呵护
日期:[2019-06-17]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何勇

近日,福州8岁的二年级男孩小冯发现,语文课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因此,他质疑“既然晒干了,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课文出错了?”14日,人教社发文回应称,“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人教社表示,孩子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很好的问题。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6月16日《南宁晚报》)

点评: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质疑是基本的科学精神。具有质疑精神,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的思辨意识。8岁小学生质疑课本内容出错,折射出现在的小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知识面也更宽了。更令人欣慰和欣喜的是,老师、家长对小学生的质疑行为,没有敷衍应对,更没有批评孩子钻牛角尖,而是与孩子一起探讨“蹚”字有没有用错,并不断联系出版社反馈孩子的质疑。而人民教育出版社既没有回避,也没有找借口、当“杠精”,而是认真研究后,最终承认“蹚”字用得不恰当,并表示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是对小学生大胆质疑行为和质疑精神最好的重视、鼓励和呵护,回归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科学教育之路上来,值得点赞。

同时,这也提醒和警示出版机构在编写教材时要更加小心、谨慎,特别是编写语文课文,不能只考虑文学性、艺术性和哲理,还要考虑到科学性、逻辑性、历史常识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