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周末快去天河南趁墟!农家米客家娘酒等着你
日期:[2019-11-16]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客家阿胶黄酒让利销售回馈热心街坊。

■几位外国游客与展销会不期而遇,也端起酒杯品尝客家味道。

■销售人员在展位前落力推销土特产。

■参展商认真摆放展品,等待顾客盈门。

■展销会现场,购买了美食的游客忍不住打开来品尝。

广州天河对口帮扶梅州兴宁农特产品展销会开幕

吃回儿时味道,找到童年感觉,还能助力脱贫攻坚。由广州市天河区农业农村局、兴宁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扶真贫、真扶贫、消费扶贫你我行”天河区帮扶兴宁市农特产品展销会,11月15日在广州市天河南步行街启幕。30家积极投入脱贫攻坚大业的兴宁企业携各自拳头产品亮相,开展一天,全场销售额接近50万元。“没想到零售都可以这么火爆,我们要赶紧补货!”一位展商告诉新快报记者,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能受到广州市民青睐,感到特别开心。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通讯员 李俊勇 农仲林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游客

又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本次展销会由天河区驻兴宁工作组(队)承办,天河区天河南街道办事处、广州市金点社区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现场所有兴宁企业均为当地助力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天河区驻兴宁工作组负责人告诉记者,举办展销会,意在推动兴宁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融入珠三角市场,走进大湾区的“菜篮子”,为贫困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

昨天早上10时,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副总指挥欧阳可员宣布展销会开幕,天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谢伟致辞,鼓励天河区社会各界积极购买帮扶地区农特产品,践行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广州市协作办副巡视员包和平,天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庆进,梅州市兴宁市委常委、副市长蓝蓝,兴宁市农业农村局长曾巨文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巡展。

本次展销会开创性地采取与贫困户对接代销的模式,突出“产品出村、产销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全方位展销。活动现场各摊点的展销产品琳琅满目,清一色打出“客家”品牌:客家丝苗米(农家米)、客家山茶、客家油茶、客家娘酒……还有“土味”十足的有机果蔬、鸡蛋、乳鸽等。

“又尝到了家乡的味道!”一位银发长者揭盖闻过客家土蜂蜜后,翘起大拇指说。

展销商

2000多斤米不够卖,要马上补货

新快报记者发现,坐镇摊档落地推销的不仅有企业职员,还有天河区派驻兴宁市的扶贫干部,“前几天才收的晚稻,够新鲜!”兴宁石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古华堂站在摊位前,打开电饭煲请过往街坊品尝以村名注册的“石岭情”农家米,他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批稻谷几天前才收割,口感特别好,“带了2000多斤来,看样子不够卖,要马上补货。”

兴宁市老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缺货问题更甚,“绿茶已经卖完了,一天销售额过万元。”导购员乐滋滋地预测,“周末生意会更好,我们的货得赶紧补上来。”

天河区驻兴宁工作组负责人表示,农特产品现场展销活动可以引导街坊们购买扶贫企业以及贫困村、贫困户的农产品,提振当地发展产业的信心,同时扩大产品知名度,搭建兴宁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桥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展销会将持续举办至18日,欢迎广州街坊前往趁墟,品尝客家味道。

“扶贫品牌产品 越卖越响亮”

天河多层次、全方位帮扶兴宁贫困村发展产业

据了解,广州市天河区自2015年对口帮扶兴宁市13个镇35条省定贫困村,截至2019年10月,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22户4751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096.72万元,撬动资金共5588.65万元,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8年底,实现脱贫4650人,脱贫率95.54%,已脱贫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

天河区对兴宁市的帮扶不是简单输血,而是多层次全方位“造血”,除了抓产业促增收,还建成资产性项目64个,实现了村村有光伏,31个光伏项目总容量3290.7千瓦,平均年收益10%以上。

扶贫工作组负责人介绍,当地贫困村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和在家务农劳动力的生产自救,引进产业化组织48个,带动或吸纳有意愿在家劳动的贫困户910户;成立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并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

“品牌产品越卖越响亮。”该负责人说,在兴宁市,目前已发展了群星村、新寨村和河塘岭村生鲜蔬菜基地,石岭村、河塘岭村优质水稻产供销产业链,大村村无花果和优质高产番薯种植等品牌规模产业,创建了“梅一客”“石岭情”“河唇塘”等产业扶贫品牌。

记者了解到,目前,天河扶贫工作组已落实兴宁市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人数1071人次,建设35个标准化卫生站以方便村民看病就诊,大病医疗保险、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截至2019年10月,已完成或动工危房改造数635户,确保居者有其屋,有安全饮水、生活用电、电视信号、通信信号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