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强拆城市报刊亭,伤了公共文化服务初心
日期:[2019-11-20]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张西流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街头林立的报刊亭是群众购买报刊杂志的重要场所。但在浙江绍兴新昌县,群众今后想在家门口的报刊亭,购买一本杂志或者报纸或许将成为一件难事。今年9月16日起,新昌县将拆除城区范围内所有已设置的报刊亭。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当地还没有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有关报刊亭的存废之争持续发酵,也曾多次引发报刊亭与城市文化关系的讨论。有的地方表示,报刊亭充当着市民精神食粮的“补给站”,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下,应将报刊亭保留下来;有的地方则认为,报刊亭大都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甚至成了“杂货亭”,应将其取缔。比如,浙江新昌以“影响行车视线”为由,对城区的报刊亭一律进行强拆,引起当地群众广泛质疑。

不可否认,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崛起,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便捷、快速、碎片化的“无纸阅读”,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纸媒阅读人数下滑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纸媒发行终端的报刊亭,其实际承载的报刊销售功能也必然减弱,这也是报刊亭遇冷甚至关闭的根源所在。可以说,在这个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兴媒体风起云涌的年代,传统报刊亭进入了“寒冬时代”。如此语境下,一些地方拆除报刊亭,似乎也是大势所趋。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在销售职能减弱的同时,现今报刊亭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却日益突显。众所周知,报刊亭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是文化资源和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是城市居民的心灵驿站,更是外地游客的旅行指南。特别是,在一座城市中,报刊亭、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是否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刊亭没有理由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消失”。很难想象,当一座城市拆除了所有的报刊亭之后,其市井文化、便民文化等,在何处追寻?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焦虑、浮躁情绪,向何处沉淀?游子孤寂之心,往何处安放?

相形之下,在巴黎、伦敦等世界大都市,报刊亭都作为文化载体保存下来,这些报刊亭更多发挥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

可见,强拆城市报刊亭,伤了公共文化服务初心。这显然值得反思的。首先,让保留下来的报刊亭能够正常运转,是当务之急;唯有如此,城市中的报刊亭,才能真正保持生命力。同时,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报刊亭,应当在功能上进一步充实和优化,融合更多文化元素,如在原有报刊和书籍销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项目,突显其文化属性。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