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各有优劣,选课得看孩子习惯和课程内容
日期:[2019-12-10]  版次:[A20]   版名:[新教育]   字体:【
■制图:廖木兴

培训课选线上还是线下?

教育校外培训是刚需,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从2015年开始,众多面向K12群体的在线教育品牌开始快速发展,初期因性价比高、超前学习不受监管、学习便利等优势切分线下培训市场,随后也被纳入监管体系,不断规范。随着线下课程和线上技术的发展,选择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让不少家长纠结。对此,专家建议,如果孩子的专注力好,而且学习主动性强,选择线上课程则可以减少奔波时间;如果孩子更喜欢和老师、同学有互动,则更适合选择线下课程。

■新快报记者 陈思陶

近七成家长赞成 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

随着线上课程产品的不断丰富,学生和家长有了线下培训班外的学习赛道。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家长有着不同看法。新浪数据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长群体中,21%支持线下培训,11%支持线上学习,68%赞同二者结合。

调查显示,不少家长认为目前线上、线下课程皆有硬伤。线下培训班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更换频繁,不能及时了解孩子情况,授课方式枯燥;线上学习产品的主要缺陷是,教学效果不确定、学到的内容帮助不大、成为孩子偷懒的工具、功能不贴近学生心理。而学习内容不够生动直观、无法随时随地解决问题、性价比不佳是二者的共同问题。

线上模式适合有专注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孩子

孩子就读华师附小的吕妈可以说是线上课程的支持者,她已经给孩子尝试过近10个线上学习APP课程。她认为,随着孩子年级升高,较难有时间去培训班上课,节约时间且能够利用碎片时间是线上课程非常明显的优点。

华阳小学的宋爸更喜欢送女儿到线下机构上课,他认为能够直接接触老师,学习起来才顺畅高效,但前提是找到好的机构和老师。

对此,在线少儿英语品牌哒哒英语向记者表示,线上和线下学习各有优势,比如英语口语适合线上课程,数理化等适合线下课程;线上学习可以节省在路上奔波的时间,避免恶劣天气出行,家长可以通过APP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陪伴和监督;线下课程则可以与老师直接接触,和同学建立朋伴关系,这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部分。

对于选择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龙口西小学江老师认为,一看学习内容。就课内学习而言,孩子的学习目标基本可分为考试内夯实应试知识、考试外培养学科综合能力两种。由于线上视频教学的特性,在短时间内能够让孩子高效学习知识,应对考试;但更高层级的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师生双方都投入时间和精力,线下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则更有优势。

二看孩子学习习惯。由于线上教学互动反馈比线下慢,老师监管较难,很多家长也无法全程监督孩子,因此需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能够保持专注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通过社交和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和感情,有了情感基础,许多学生更容易信服老师的言行和要求,这也是一些学生反映“先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才喜欢并学好这门课”的原因。但这方面,目前在线教育确实难以做到。如果孩子更适应亲密的师生关系、在强互动氛围中更有学习兴趣,则适合线下课程。

线上培训品牌跟谁学的小学数学老师金老师提醒家长,如果担心孩子上网课注意力不集中,可购课前使用舒尔特方格量表给孩子评估注意力,表现在中等及以上的孩子上网课效果更有保障。

线上线下融合是大趋势,深度融合仍需科技赋能

现有教育培训产品仍未能满足家长需求,但随着教培机构推动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利用科技促进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学生和家长的用户体验将得到提升。目前,精锐教育、高思教育、朴新教育和学大教育均在其发布会或财报中表示,将以OMO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战略。

据精锐教育CEO张熙在发布会上介绍,在教学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将精准记录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和学习数据,并打通二者的数据,通过学前测评、学中制定个性化计划、学后反馈分析进而实现服务与结果的个性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解决课程效果提升的问题;在服务上,提供实时答疑、在线批改等服务。

同时机构运营管理也会发生变化,线上APP、课程网页、门店形成没有隔阂的统一体,线上课程依托技术优势提高服务效率,线下课程依托服务场景增强服务效果,从教学、招生、运营、技术四方面促进品牌向中小城市下沉,也将吸引更多用户,进一步提升机构的体量和规模、降低获客成本。

但在推进OMO模式中,也出现了线下、线上发展不均的问题。如在线少儿编程品牌编程猫推出了百城千店计划,计划到2021年开设1000家以上的线下加盟少儿编程教学中心。但在今年9月,其线下加盟商向媒体曝光,线下门店按照要求将学生信息录入编程猫后台信息系统后,编程猫将学生向线上教育模块导流,导致线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对此,伯索云学堂方面表示,OMO教学模式尚处于初期发展状态,仍需要探索新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更深度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打通线上和线下,实现科技赋能。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