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林亚球: 生命最后的送行者 逝者尊严的守护人
日期:[2019-12-14]  版次:[A08]   版名:[时政]   字体:【
■作为火化工人,林亚球曾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受访者供图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图片:受访者提供

1990年,正值28岁的林亚球开始在珠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馆遗体火化车间工作,一晃间29年过去了。多年来,面对逝者,他以最大的尊重之心提供细致服务,面对逝者家属,他以真诚之心对待,为他们排忧解难。

“总要有人做这样的工作”

林亚球入职珠海市殡仪馆的第四年,也就是1994年,珠海市前山镇某纺织厂发生火灾,导致厂房倒塌,造成了80多人死亡。彼时珠海市殡仪馆只有30多门冰柜,从事故现场接运回的遗体只能放在青松园遗体告别厅,用冰块防腐。当时运回来的遗体不少已残肢断腿,甚至面目全非,而在火化车间工作的只有林亚球等四位工作人员。

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林亚球毫无怨言,用心对待。每一具遗体,他都先消毒,然后用毛巾轻轻地为逝者的脸部擦干灰,对那些残肢断腿的遗体,经公安部门确认后,他用针线缝补好,为逝者保持最好的遗容。他还将逝者的遗体洗干净,穿好衣服,等待逝者家属辨认。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连续两天两夜未合眼,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林亚球说:“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丧属们所承受的痛苦和悲伤可想而知,我们殡葬工人更不应该怕辛苦,要将每一步都做到最细致,以抚慰丧属的伤痛。”

林亚球也经历过不少的不理解。不少亲人朋友听说他从事殡葬行业,都非常忌讳从而疏远了他。逢年过节时,林亚球也不常去亲人朋友家串门拜年。“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殡仪馆的工作存有偏见,特别是火化工,认为是特别让人看不起的工作,或者是要避讳的职业。”林亚球说,自己对此并不在意,“刚入行时感觉有一些难受,但是后来一想,如果大家都不干这项工作,那谁来做呢?总有人要做这样的工作,来为逝者和丧属服务。”

破解火化设备难题,节约维修费用50多万元

作为一名火化工人,林亚球为自己制定了“干中学,学中干”的工作思路。每天,他都要检查火化设备,观察设备运行,还要到火化车间的火化炉炉膛内清理检修。

高70厘米、宽80厘米的炉膛空间极其狭窄,黑暗中还散发着焚烧后产生的烟尘味和异味。林亚球每回都要弯着腰钻进去,蹲着或者跪着作业,一待就是40多分钟。这样的检修每周一次,每个月还要进行一次整体的大检修,对设备进行加油、保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亚球对火化设备的工艺流程以及电器、电路的配置早已熟记于心。火化设备炉膛里经常是七八百摄氏度高温,多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林亚球咽喉也生出了息肉,有肿大问题,尽管医生建议他不宜继续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他却仍坚持着。

林亚球还不断思考如何对火化设备进行维修改良。多年来,仅在维修费用上,他和同事们就为单位节省了50多万元。“我们只有五台设备,不管当时流再多汗,也一定要把炉膛修好,火化遗体的时候尽量不让丧属等得太久”。

作为一名火化技术员,自己对火化设备的技术革新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解决了火化机喷耗油过大的难题,使火化业务的柴油消耗量每年节约至少3万升,年均节约资金20多万元。

他认为,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时刻履行殡葬职工服务群众的职责,用真心、真情,设身处地的为逝者家属服务,始终坚持做好生命最后的送行者、逝者尊严的守护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