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森霖:融合中西技法,传递纯美能量
日期:[2019-12-15]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画坛宗师

■康有为

■藏族女子

■雨后漓江

■白居易


“大奥之门”张森霖精品艺术展开幕

百年前梅社上空的阳光,和今日纯阳观的并无两样,初冬的“纯阳”,遍照每一寸南国的绿植。张森霖一边走在如今的梅社书画院里,一边说: 表达一切美的事物,是美术的要义,所谓美术家,要善于发现和分享美。

美如阳光,予己予人,带来暖意。

张森霖就是这样一个不停制造艺术正能量的人。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盛世荣光,笔下闪耀

其中的一幅巨大的正能量作品,是二十年前的《普天同庆》,收藏于澳门艺术博物馆。如今回望,澳门回归即将二十年,盛世荣光,在张森霖笔下,经年常耀。

这是他创作于1999年的鸿篇巨制,长6米,宽3米,澳门回归时的历史性时刻,被他的油画所定格。260多人呈现于画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各种表情细腻如摄像悉数记录,场面调度和色彩调配更出色如同导演运筹帷幄。既有完全契合的宣传格调,也有灵光频现的自由发挥,在控制和拿捏上分毫不差,而画面和情感的热烈却又恣意奔流,张森霖的这幅创作给所有观者制造了深深震撼。多年以来,当人们谈论起这幅澳门开埠以来最大的油画作品时,都不由赞叹:画家究竟是如何画出?

实属不易。张森霖坦言,当年易稿十数次,累积九个月时光方成此作。关于《普天同庆》创作前后之故事,他表示,本次在梅社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大奥之门’张森霖精品艺术展”,是他分享的契机。在本次的展览上,他展示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油画和水彩作品、 近年来以道教文化为背景的古代名人画像以及最近两年遍历十六省市名川宫观的现实写生创作。以上四个内容,构成了本次展览的内容框架。

艺术之路,不断前行

“只能说是研究展,若说有何总结或回顾,我认为是不适合的”,他谦虚地说,此展只为与众分享,希冀得到大家的建议,在研究和分享中,不断探索前行。

张森霖始终在艺术之路上前行。

最初,可能是美与他的因缘结合,也可能是化州“年画之乡”底蕴的潜移默化渗透,于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张森霖就拿起了画笔。当地的文化宫,是他接受培训的场所,而其后的彩瓷厂,让他在描绘人物之路上更平添了几分助力。如今,拥有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学历、身为广州梅社书画院院长的他,回忆起学画的种种经历,却显得淡然而谦逊,认为如今依然是在上下求索之中。

2008年前后,从油画转向中国画,是张森霖创作之路上一个重要的转变。这个转变,也许早已植根于年画之乡的传统滋养,也许是受到了上世纪 80年代他观看陈金章山水画展时的震动,也许,也是其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寻求中西融合乃至技艺阶段性成熟之后的自然突破。

“我画的第一幅国画是一幅丈二大的《幸福生活》,反映藏区人民生活面貌。这幅画是2008年完成的,还有比较鲜明的油画的影子。当时我受北京画院画家南海岩的影响,以西法入画”。

张森霖有油画基础,注重造型、光影与人物的立体感,同时融入国画的笔墨和线条,使他的作品,有鲜明的特色和瞩目的吸引力。

国画,难且难能可贵之处,是体现出笔墨精神,干湿浓淡、笔笔意到,张森霖尤其强调,“笔墨要有力,干湿要结合”。那他是如何体现有力的呢?对比。黑白的对比、线条以及墨块的对比,以此凝聚出的体积感和存在感,是他自“西画”中所汲取的养分以及结合国画传统优势所达至的个人特色,而对焦点透视的熟练变通和运用,对素描的扎实掌握,更使他的作品,体现出不同于常规国画印象的冲击力。

从西画出,中国笔墨

这种全新的结合,也使他的作品给人全新的感受。正如诗书画家刘释之曾说的:“张森霖属于善画之人,举凡山水、人物、花卉,皆能。尤特人物,造型迅捷、准确、生动,例从西画中出,而往往能变换为中国笔墨,是画中能手。”

譬如其被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永久陈列的中国画《画坛宗师》,笼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高(剑父) 、潘(天寿)于同一天地之内,配之以竹、菊、山石之属,“以群像立碑式之构图,此西画样式也,处理不当,易平,易散,易乱,易空,而其以‘一三三’阵型,于空间上形成视觉节奏与内在张力,不平不乱,而笔墨上则施之以逆光手段,表现人体之空间体积,不空不散。”

著名画家陈金章则评述道:张森霖主攻之“国画人物,颇有建树,采用中西绘画技法来表现,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具有震撼力”。“中西交叠,以西法入”,则是著名画家卢延光对其的赞许。

张森霖也曾经这样对记者分析道:“画人物如果不用西画的方式,是不能深入的。为什么杨之光等人的国画有今天的成就?他们受益于徐悲鸿, 强化造型能力,画中人物更为立体,自有一种深度。从某种角度讲,从书法到线条,国画的传统渊源深厚,但西方也有线条,不是中国专利。而换个角度,也不妨说,工笔重彩画就是我们中国的油画。”

中西交叠,既呈现体积感也保留笔墨传统画意,使张森霖的人物画自成一格。

唯美动人,能量之光

同样自成一格的,是他画面里的动人。

不管是如高原阳光般笑容灿烂的高原女子,还是坚毅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文天祥,抑或是铁骨柔肠记婵娟的苏轼,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名家,在他笔下都有一股真实而动人的精气神自纸面上喷薄而出,这是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同时,也是情感上的共同呼应。

“你要爱你所画的人物,爱优秀的人物和精神,这才能把‘美’通过‘术’表现出来。”张森霖坦言,他爱美,从不画不美之人之事。“我喜欢正能量。我是唯美主义,应该让美来感动观众,这样别人才有深深的认可。”

而大美,或许无分类别,只存感动和呼应。于是,正如前述所说,张森霖画人,也画山水,他既有长年的人物佳构,近年也不断外出名山大川写生,记录下沿途所见之春岚秋霭、暮色晨光。无分类别,好的画家,古今题材并无分界,人物山水可融一体,中西并存相得益彰。

只要,有爱,有光。对生活和艺术之爱,自能成为照亮自己道路和他人感触之光。

简介

张森霖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学历,早期研习水彩、油画后专注中国人物及山水画研究。

现为广州梅社书画院院长,广州市国画协会副会长,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画院广东分院执行副院长,广州书画名家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市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人物艺委会副秘书长,广州市海珠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