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冷军不是在画照片,画照片不是艺术
日期:[2019-12-29]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冷军 肖像之相——小姜 布面 油画 120cm×60cm

■张东华(艺术时评人)

最近,冷军一幅《肖像之相——小姜》以7015万元成交引发热议。业界也在讨论,画照片到底有没有价值。

首先要阐明,画照片不是艺术,没有价值。18、19世纪欧洲各种绘画流派的出现,我认为与照相技术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画照片有价值,那么,当年印象派画家用不着在塞纳河畔搭建一个个写生点来写生,因为表现外光下自然界的瞬间变化,摄影远胜于绘画。如果画照片有价值,那么,当年徐悲鸿、刘海粟这些画家凭他们的财力,买一架照相机用于画画是毫无问题的。用照片为长者或死者画像,这样的照片画不能被称为艺术,其从业者最多只能称为“画匠”。

摄影是艺术,这是公认的。而在现代的摄影艺术中,更多的是偏重于经过后期制作的照片。对于“冷军的《肖像之相——小姜》以7015万元成交,‘他的作品究竟是画还是照片’”的问题,如果了解一点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原理的人,其答案是肯定的:冷军的创作不是画照片。

他在创作中虽有参考照片的行为,但不能说他在画照片,而是借助照片来确定位置,因为他的创作时间漫长。超级写实主义表现技法与画照片不是同一概念。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画照片犹如照着别人设计的服装样式,手工缝制一件衣服。

那么,为什么还有专家认为画照片无可厚非?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各省美术联考画照片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世纪初出现的美术联考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减轻考生到各地考试的时间和费用。刚开始时,美术联考也是模仿独立招生美术院校的考试方式,以写生作为考核的方式。但是,随着考生人数的剧增,承办联考的单位为了减轻场地等方面的压力,慢慢地改为默写和画照片。默写和画照片考试形式的出现意味着绘画精神的丧失。

研究表明,西方文艺复兴后的艺术是与科学思维紧密相联的。绘画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物体在外光照射下的不同呈现。因为光线在同一物体,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下呈现的明暗和色彩是不一样的;不同物体在同一光线下由于吸收和反射的作用,明暗和色彩也不一样。网络上有说达·芬奇画蛋画了三年甚至六年的时间。如果以画照片取代写生,那么,外出写生就成了外出拍照,画家就成了摄影师了,这与艺术精神背道而驰。

即使创作历史画也不是画照片。如果画照片有价值,那么,徐悲鸿画《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就用不着请模特来扮演这些角色,并写生这些角色。人物画的“似真”不只是表面的“似真”,而是“传神”。人物画的“传神”不是画照片所能得到的。

众所周知,应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在默写和画照片的应试体系下,为了短期内出成绩,学校美术教学和美术培训机构为了适应这种考试方法,对学生的训练就不再是写生和速写,代之以临摹素描和画照片。这样画照片就具有了正当性。

而要从根本上改变画照片的思维习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改革美术联考(大多美院的校考还是用写生法来测试考生的),美术联考不能再考默写和画照片了。对于西画类的考试,应该遵守西画的绘画原理,以写生的优劣判高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