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教育即生长 全人教育更受重视
日期:[2019-12-31]  版次:[A23]   版名:[新教育]   字体:【
■廖木兴/图

回顾2019年的教育行业,各种新政频出,热点不断。教育是民生大计,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属性,注定了指导、监管政策的重要性,不论家长、学生还是行业从业者,跟随政策的方向和趋势,才能从容应对来年的挑战。

■新快报记者 陈思陶

关键词 机构暴雷

整治教培乱象仍在路上

老牌英语培训机构韦博英语的停运,打破了人们对大牌机构更安全、有保障的心理,对教育贷等预付费模式重新审视。让家长学员钱包受损的不止韦博英语一家,培正逗点、莎翁少儿英语、沐奇亲子游泳、巧恩美语、朋恩日托、维乐教育……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关门、跑路、破产、在破产边缘挣扎的教培机构不下30家;还有VIPKID等大厂牌屡次被传裁员、破产,进而悬赏10万寻找造谣者。

教育机构频频出事,折射出教育行业投资骤减,市场骤冷。据黑板洞察统计,2018年截至10月末,教育行业共发起548起融资;2019年同期,共发起263起,缩水一半;融资体量也缩减,2018年截至10月末,融资数千万的事件达204起;2019年同期,仅为123起。

同时,延续去年的政策,国家有关部门陆续推出了针对校外培训的整顿文件,如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的通知》,并将整顿范围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发布如《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等,对信息化教务管理、教育培训从资格到内容,再到资金进行监管。

随着国家的政策引导和管理,严格审查、日常监管、研究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整个教育行业在宏观调控下将逐步规范化,进入合规运行时代。

关键词 减负

校内减负校外补

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陈部长发声“减负再难也要减”,随着深化教育改革,学校严禁超前教育、教师严格依照大纲和课程表教学、严控作业数量和难度等有关“减负令”的颁布,自上而下式的全国减负行动取得一定成效。

但部分家长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南京市10月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后,学校不布置笔头作业,取消各类测试,不允许带作业到学校批改等,不少家长在网上疾呼“南京家长已疯”,担心“再减下去,孩子要变学渣”。家长的应对之策是“校内减负校外补”,将义务教育阶段内容学习从校内转移到校外,并要求孩子在督查行动中不透露自己的课外培训项目。

教育部曾回应,减负就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但课堂质量没有提升、学习效率没有提升,仅在作业、考试上简单减负,将收效甚微。

关键词 身心健康

全人教育价值回归

2019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年初,教育部下发通知,体育课成为中考第四大主科,游泳项目成绩正式纳入2020中考成绩。

4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并取缔校内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的小卖部。同月,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整治近视矫正乱象。

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教育即生长,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学到知识,也能健康成长。明确运动、劳动教育地位,关心学生食品安全、视力保护的点滴细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不单看成绩的全人教育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学生选择更多元

高考,国内大学录取的主流途径,也是无数人赖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其改革备受关注。据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介绍,此前分省命题方兴未艾,自主招生大战如火如荼,特长加分引起质疑,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缠斗不休等因素,“皆推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改革原则和目标是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继2018年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8省市“官宣” 第三批启动高考改革,今年8省市出台新高考改革方案,实行“3+1+2”模式,即语数外3科外,物理、历史中选择1科,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自主选择2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鉴于此前浙江、上海新高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物理学科遇冷,自选学科组合过多导致教室与教师资源不足、排课难度大等,广东等省市结合实际情况推了“3+1+2”模式,在给予学生一定多元选择的同时,也保证教学管理能够跟得上。

部分一线高中教师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落实存疑,如学校场室配备和教师调配有一定压力,学生无法同时选择物理和历史,导致避开符合多数高校学科录取要求的完美选择“物理+化学+历史”;但他们表达了对改革方向的认可,可更好地平衡学生兴趣和能力发展。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