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烤蛋糕研橘红 村民找到“甜蜜”事业(2)
日期:[2020-01-22]  版次:[T23]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十六)]   字体:【
■六马岭村现代化蛋鸡养殖场,工作人员为能产出扶贫效益的“鸡妈妈”补充饲料。

因地制宜,茂名化州优质扶 贫产业遍地开花

“贫困户和村民今年可以分到更多钱”

“产业扶贫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吴伟文说,陈谢村的“箱式”养鱼是顺势而为,去年,该项目共实现利润分红13万多元,户均利润分红1968元,人均利润分红873元,全村66户贫困户159人,目前已全部脱贫,脱贫率为100%。

按照吴伟文的测算,已全面投产的18套养殖项目,2020年将带来150万元净利润,“贫困户和村民今年可以分到更多钱”。

“这么靓的鱼,根本不愁卖!”一位在基地工作的小伙子很麻溜地捞起一条鱼,捧在手里展示,“我们的鱼大多被酒店预订,因为品质好,订单越来越多”。

记者注意到,30亩“箱式”养殖基地对面,还有一处水波荡漾的池塘,岸边搭建了七八个天蓝色防雨棚。“这是垂钓亭,陈谢村要在‘鱼’上做扶贫功夫。”吴伟文和村两委干部做过详尽规划,今年将继续扩大养殖产业,并将乡村旅游融入其中,以景色优美的垂钓场吸引钓鱼爱好者前来体验。对“陆基箱式推水养殖”,吴伟文也有新的计划,将做出重大“转向”,“今年我们要以育苗为主,育鱼苗的利润更高”。

贫困妇女成为手艺精巧的蛋糕师傅

同为省定贫困村,河西街道凤口村因临近市区,在地理位置上比陈谢村更具优势。也正因此,珠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对口帮扶凤口后,瞄准城乡消费市场需求呈稳步增长的糕饼,在凤口村开了一间蛋糕烘焙房,不仅为贫困户提供稳定岗位和收入,还为他们提供免费培训,让赤脚下田的贫困妇女,成为手艺精巧的蛋糕师傅。

44岁的何保平一年前还在地里忙活。她的丈夫患有慢性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只能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里四个孩子都在读书,何保平忙碌一年,从泥土里“扒拉”出的收益常常入不敷出。“我也想出去打工,但计划来计划去,还是脱不开身。”何保平自己都不敢相信,做了多年的“务工梦”,竟然能在家门口成真。

让何保平美梦成真的,正是凤口村产业扶贫项目——“众帮”蛋糕店,这家门脸并不起眼的蛋糕店集烘焙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在2018年春节前隆重开张,包括何保平在内的10个贫困人员被送往珠海参加免费就业培训,学成归来的她们兴高采烈走上蛋糕师岗位,用最好的食材用心烘焙自己的“甜蜜”事业。

“日子好过了!再也没有肩挑千斤的沉重感觉。”香气扑鼻的操作间里,何保平穿着整洁的工装从门口推来糕点车,将工作台上已切好的三明治摆放上去,“我们的糕点是手工做的,味道很好。”她露齿笑,告诉记者,在蛋糕房上班心情特别好,能闻到香甜味道的不仅是鼻子,还有内心。“孩子读书有教育补贴,丈夫看病有医保报销,我每月挣到的几千元工资,足够家用。”

何保平已经是蛋糕房的“老师傅”,新入职的吴诗杏经常找她学艺。“能像保平姐那样熟练,我的工资还能再涨。”吴诗杏也是贫困户的子女,个儿不高,看上去比她20岁的年龄更小些,她正忙着在烤好的菠萝包上涂奶油,“能在家门口上班,爸妈都放心。”吴诗杏的前份工作在市区一家餐厅,请假很难,有时几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

珠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派驻在凤口村的第一书记湛琪告诉记者,村里的蛋糕店规模虽小,每月也有超过1万元纯收入,并且在不断发展。记者了解到,2019年5月,在珠海市工商管理部门、珠海市农控集团和珠海市扶贫基金会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众帮”蛋糕走出化州,在珠海星园市场建立扶贫产品销售展位;2019年6月,“众帮”蛋糕店联姻化州市橘洲饼业,以各占50%股份的方式,在化州河西街道办开设新店;2019年10月,在珠海拱北市场旁,“众帮”蛋糕开设分店,将凤口村的扶贫产业延展到珠海闹市区,并得到顾客青睐。

自筹18万元 推倒村小学危墙

凤口村的另一项扶贫产业——橘尚皇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就开在蛋糕店旁边,这家以化州橘红+普洱为开发主业的公司,每年都会拿出利润的7%给贫困户分红。“还有其他一些投资性项目,都为凤口村的贫困人员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增收。”湛琪说,截至2019年底,凤口村已完成66户201名贫困人员的退出工作。

全力帮扶贫困户脱贫之外,驻村工作队还发挥职能优势,自筹18万元重建困扰凤口小学多年的危墙,“我到学校两年,最担心的就是这面墙,它是一颗‘定时炸弹’,一天不拆,我一天寝食难安。”校长刘凯良2017年调任凤口小学,开裂倾斜的学校西墙,始终是他心腹大患,“危墙靠一长排工字钢撑着,那能撑多久?我也跑过相关单位反映,但迟迟等不到批复。”

危墙可能导致的危情,也让湛琪忧心忡忡,去年底,他通过珠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自筹资金,掀倒埋藏着巨大安全隐患的墙体,原地兴建扎实美观的风雨长廊,“我们还要在长廊里布置主题展览,让学生们有一处能挡风遮雨,又能学习知识的校园景观。”

特写

“这三年化州发生了很多变化,年轻人有了更多机会”

刘信有26岁,是林尘镇六马岭村蛋鸡养殖场场长,也是返乡青年。与“众帮”蛋糕店里的吴诗杏相比,他的“回程”更长。

不顾家人反对

从广州回到化州老家工作

“我赶上了好时代!”瘦瘦高高的刘信有一听说记者来采访,快步从养殖场外的简易板房里走出,人未近声先至。“要当好养殖场场长,只有营销专业的知识还不够!”他脸上一直带着笑容,提起2017年从广州一所高校毕业的市场行销专业毕业后,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回到化州老家,“这三年化州发生了很多变化,年轻人有了更多机会。”他见证了家乡的巨变,也想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并为此做足准备,专程报读了学习养鸡技术的课程。

机会永远青睐做好准备的人。2017年底,刘信有被公司派往六马岭村,出任蛋鸡养殖场场长。占地20亩的养殖基地是珠海市工商联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谋划的扶贫产业,承载着全村55户贫困家庭、170位贫困人员的脱贫梦。基地于2017年3月动工建设,截至2019年8月,累计投入约378万元,先后建成3座现代化鸡舍,养殖蛋鸡45000羽。

与普通蛋鸡养殖场不同,六马岭村的3座鸡舍“体型”巨大,每座鸡舍都住有1万多只蛋鸡,这些白羽的母鸡井然有序地站在属于自己的宿位,略低于铁笼的位置接有一段斜坡,如果母鸡下蛋,鸡蛋会通过坡面滑入底下传送带,再缓缓移动送入收蛋台。“皮很薄,蛋黄足够大!”在流水线末端打包装的工作人员随手拿出一枚鸡蛋,递到记者手上,“你掂一掂,比一般鸡蛋有分量。”

苦心经营的养殖场

成了村里的“宝藏”

村委书记赵崇邓告诉记者,专业养殖公司承租了蛋鸡养殖基地,与村合作社签订协议交付租金,并吸收5名贫困人员长期就业,工资收益约26万元。截至2019年12月,村合作已收入租金53.33万元, 为贫困户发放分红47.88万元。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保证了全村55户贫困户全部参与项目收益分红,除稳定就业人员之外,养殖场还每年至少为村里带来270人次的零工机会。

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实现收益24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9万元,户均领取达到4000元。

养殖场还有“宝藏”,蛋鸡产业链的完善仍在进行。赵崇邓表示,养殖基地将投资约70万元用于有机肥加工项目,利用有机肥加工处理设备将新鲜几分转化为有机化肥,增加基地鸡粪的经济附加值。“建设有机肥加工项目,能够稳定支持扶贫产业,减低鸡粪对产业的不利影响。”他说,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达到高标准环保要求,是现代化养殖基地必须具备的要件,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8万元,还能提供2-4个就业岗位,“这是化粪为肥,变粪为宝。”赵崇邓笑起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