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踏实干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日期:[2020-01-22]  版次:[T14]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十六)]   字体:【
■中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封开(德庆)县工作组正在讨论工作。

■到2019年年底,封开县德庆县41条贫困村脱贫率达到98.37%,组长冯欣荣(右一)和副组长徐振健研究脱贫难点。

■徐振健经常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项目开展情况。

■跑得多,徐振健和封开县德庆县41条贫困村的扶贫队都十分熟悉。大旺村扶贫队长(左)一见到徐振健,就热情地迎上来。

中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封开(德庆)县工作组副组长徐振健:

扶贫干部千千万,但参加过三届扶贫的人不算多,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干部徐振健就是其中一个。2006年,他参加中山市“十百千万扶贫计划”,6个月之内,让村里断头15年的路通车了;2016年开始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他推动了封开德庆县新农村建设的开展;2019年,任期已满的他在岗位轮换时,选择了继续留任中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封开(德庆)县工作组副组长,这是他参加的第三届扶贫工作,从驻村干部,到指导帮助驻村干部,他见证了中山市扶贫工作的整个历程。

为何会选择留任?面对新快报记者的提问,徐振健笑了:“扶贫工作虽然艰苦,但非常有意思,你踏实干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图片: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做细群众工作: 沉下心来倾听农民的诉求

回顾三段扶贫工作经历,徐振健印象最深,是十多年前做驻村干部的那两年。

2006年到2007年,徐振健在中山市阜沙镇阜沙村任村委副书记。“3个月之内,解决了村民上访一年不能解决的问题;6个月之内,让村里断头15年都快成危桥的路,通车了;9个月内,协助镇政府完成了100多亩土地的征地任务,用于建设工业园。”件件事亲力亲为,说来云淡风轻。

“这三件事做成后,我总结了一下,我能做成这些事,并不是我比别人聪明,而是我比别人笨,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都是难啃的骨头,不是没有人劝他“不要管”“没好处”,“可是,看到村民的诉求,我觉得我要做,不然对不起我的岗位。”徐振健在农业农村局干了9年法务工作,善于利用法律解决群众矛盾,他有办法,也有底气。

“农民的问题就是基层问题,一些干部没有及时回应、处理好这些问题,最终把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把现实问题拖成了历史问题。”徐振健说:“其实,只要我们党员干部能沉下心来,倾听农民的诉求,他们会支持政府的工作。”

做好发展工作: 养猪实现“零排放”

广东的扶贫工作持续推进,2016年,徐振健再次回到扶贫岗位,担任中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封开(德庆)县工作组副组长。

当时,全国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的环境建设被提上日程,但一些地方干部落实政策时,不结合实际,搞“一刀切”,比如有的地方不让农民养猪,认为养猪又臭又污染环境,跟新农村“环境优美”的目标不符。“很多农民是以养猪为生的,突然不让他们养,他们的生计怎么办?”徐振健不认同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

2016年底,徐振健通过拜访畜牧专家得知,有一种生态发酵技术可以就地分解动物粪便,达到“零排放”,干净环保,成本也低,这种技术在北方已经广泛使用,南方一些大型养猪厂也在用。只需要在猪排泄的地方铺上一些发酵菌,粪便就可以分解成有机肥,用来种田种菜。这种发酵菌价格便宜,比如一批猪二三十头,一年花费不过百元,还能省下几千元的有机肥。

2017年4月,徐振健找到封开县平凤镇五一村的一户养猪专业户做试点,三个月内,近20头猪实现了“零排放”,效果非常好。十多户养猪专业户开始使用发酵菌,效果一传十、十传百,德庆县和封开县的很多村镇都来观摩取经。

“后来因为猪瘟,养猪产业难以开展,但这种生物发酵技术也可以用于养牛、养羊……”徐振健说,“我们解决问题不能一刀切,要因势利导,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

敢做难点工作: 土地流转试点旗开得胜

扶贫工作,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办法可行,但是政策还没有,你怎么办?中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封开(德庆)县工作组组长冯欣荣是中山市审计局副局长、高级审计师,他说:“你只要解读透政策,把握住两条底线,第一,不要有个人私利,不要把扶贫资金放进个人腰包;第二,有利于广大贫困户。守住这两条,就不要有太多条条框框,有想法就可以大胆做。我们过去的管理审批工作说No的多,但扶贫工作要思考怎样才能多说Yes!”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封开(德庆)县工作组在很多工作上都“先行一步”,比如,中山帮扶肇庆的第一个扶贫产业项目现场会就在德庆县凤村镇匝村召开;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率先编制出《精准扶贫规范化指南》(一)(二)(三),被中山市扶贫办全面推广;驻县组获得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在这样的氛围下,徐振健也得以尽情发挥才干。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封开县杏花镇三礼村成功完成了一起土地流转,合同即将签订,三礼村即将有第一个产业项目。

土地流转在农村是一项非常难开展的工作,可是要开展产业,没有土地行不通。2019年4月,当三礼村新上任的扶贫队队长蓝怀仁找到徐振健时,徐振健一边鼓励他,一边给他打预防针,“做土地流转很难,你要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帮他解决实际难题。

“如果土地流转出来了,但产业没引进来,怎么办?”蓝怀仁刚到扶贫岗位,担忧工作搞不好。“你不要怕,我知道你们三礼村土质好,适合种番薯,正好有个番薯加工厂老板,我可以介绍给你,先让他去考察。”在过去的三年里,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的徐振健,对封开、德庆两县的41条贫困村可谓熟门熟路,“即便一时没有合适的企业,我们可以立项一个土地流转基金,用来做试点工作。”后来,番薯加工厂的老板一来考察,条件合适,只差土地。

背后有了企业,蓝怀仁有了信心,他找来测量队量土地。徐振健恰好在三礼村,他连忙喊住蓝队长:“你等等,我记得几年前村里做过测量和确权了,你先去镇政府查一下。”果然,测量都已经做好了,只是文件被放在柜子里,无人知晓。

土地流转难,因为村民担心田埂被拆了,自家的地找不到了,因此宣传工作很重要。在徐振健的指导下,三礼村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土地测量和确权的资料都公开贴出来,让村民明白,土地流转后,地还在,不会变;接着,和村民算清账,让他们明白,流转土地的租金比种田的收入更多更稳定。

近8个月来,徐振健和蓝怀仁不知发了多少封邮件,多少次讨论至深夜,修改了多少回材料和合同。如今,合同签约在即,但工作仍未结束。“我们正在做三礼村这次土地流转的总结工作,把经验总结出来,才能有利于以后的工作开展。”徐振健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