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郑舒文:那年我突然顿悟了陶瓷是什么 “就是一块泥把它烧了”
日期:[2020-09-20]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郑舒文 尚韵

■郑舒文 长宜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26年前郑舒文接到一个通知,他说,“我迷迷糊糊答应了”。

然后他这一生从此和陶瓷联系在一起。

带着半开玩笑的口吻,这位华南师大附中陶艺中心创始人,回想起1994年校方“突然”通知他组建陶艺中心的事情,感慨地说,我答应了以后,才发现,哗,原来我们要“从负开始”!

当时,他是设计系毕业的美术老师,“对陶瓷一无所知”,如今,他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华师附中美术科长,精通陶艺创作。

“1993年学校突然叫我筹备陶艺课室,我答应了之后,才发现,我们不是要从零学起,我们简直是要从负学起。设备到位了,又开始从头摸索怎么教学。作为一个此前对瓷器没有太多了解的人,我带着徒弟到河南、山东、佛山等地,‘自学成才’。”

对于陶瓷具有情怀的人,会自然聚集到一起。也许,这也是瓷器的魅力。那些年,郑舒文每逢周末,就会去华南理工大学请教一位专门研究陶艺材料的老师,“老先生一边义愤填膺谈广东的陶瓷怎么发展怎么曲折,一边现场做给我看。还有当时陶吧里的一些朋友,也给我很多的启示。”郑舒文说。

陶瓷究竟是什么?制瓷究竟要怎么制?作为传承千年的技艺,陡然间开拓研发新课程教书育人的任务,又被冥冥安排在一个“设计师”身上,其中的压力,外人也能想象到几分。

郑舒文付诸了所有的时间,“勤奋,一种是拼了死命的进去,另一种是需要动脑和动心眼的。在各种求学和实践中,凡是和制瓷相关的,我都留个心眼。”

这么日思夜想了好几年,“2003年,看着蜡烛的熔化,我突然顿悟了。其实,对于造型灯而言,我们学美术的人都没问题,最难的是要想通了陶瓷是怎么回事。‘就一块泥把它烧了’!这就是陶瓷。其他具体的,是器皿还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是后来的事情了。就是一块泥把它烧了,而后千变万化——最大的转折点,我想明白了,一切就很容易了。”

想明白了的郑舒文,从此在教学和创作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如今,华师附中的陶艺课程成为学生们极为喜爱的一门艺术类课程,郑舒文也把教学理念梳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对于新学者而言,陶瓷是让他们接触美术、了解美术的载体;第二层,则从造型和装饰上,对制作陶瓷的“精美器”有了更高要求;到了第三层,陶瓷已经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桥梁,化学、地理、历史、人文,瓷器的魅力在各个门类闪现。

而对于艺术家本身而言,郑舒文在陶艺创作上追求实现一种与寻常工艺陶瓷所不同的现代性。他在采访中半开玩笑地说很多作品都是“舍不得浪费破了的瓶子”而“随兴”制作的,其实,能够在“随兴”中创造出美的造型、以陶瓷之特性精准再现事物、以大胆的组合颠覆寻常的组合,需要的是扎实的功力和跳脱的创新思维。

他喜爱以植物为创作元素,尤其是竹子。竹子在他手中,陶艺的厚重又给了原本飘逸的植物以一种扎根于大地的浑厚和亲切。有竹子的原生态呈现,从植物学等科学角度呈现了艺术家的尊重自然,又有抽象和写意的大胆突破常规。他在传统陶艺审美形式和现代表现主义的语言图示中,践行着一条独特的岭南发展道路。

简介

郑舒文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陶艺中心创始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