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致敬我们 “最可爱的人”(2)
日期:[2020-10-24]  版次:[A05]   版名:[重点]   字体:【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准备夜间出击。新华社发

■战斗间隙,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歌声、笑声不断(1952年摄)。 新华社发

■1958年3月16日,志愿军归国部队到达安东市(今辽宁丹东),在车站受到热烈欢迎。新华社发

■志愿军某部渡过汉江后围歼残敌。新华社发

电影《上甘岭》原型之一吴炯:  

英雄赞歌,自“上甘岭”传唱开去

据新华社电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熟悉的旋律响起,吴炯总是不自主地愣神一下,这悠远的歌声会让她的思绪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斗当中。

现年87岁的吴炯,正是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之一,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她,如今在天津市南开区的一家养老院静养。

1950年,年仅17岁的吴炯便在四川入伍。同年,朝鲜战争爆发,报国心切的吴炯申请入朝,原先部队的长官担心她是个女兵,又没有作战经验,吴炯却坚持:“就算不让我扛枪,我也能给同志们洗衣、治疗!”

负责的同志被吴炯打动,批准了她的请求。转年,她便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监工连卫生员的身份跟随部队来到了一线。

搬运辎重、修筑壕沟,男兵们做的事,只要帮得上忙,吴炯都义不容辞。用她的话说,都上前线了,还有什么男女之分?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吴炯所在的部队也参与其中。

“到处都是轰炸声,几乎没有停过。最近的一次,炮弹就落在我身旁没多远,好在我趴在壕沟里,炸完后我检查了一下自己没受伤,拍了拍身上的土继续去抬伤员。”吴炯告诉记者,战争非常惨烈,前线战况激烈时,每天都有大量的伤员被送下火线。

在尘土和血液中,尽管是第一次上战场,吴炯却没有退缩,她知道如果自己多努力一分,牺牲的将士们可能就会少一位。为了治疗与护理,没法合眼成了常事。

在一次巡回医疗途中,友军部队遭到敌机轰炸,投下的凝固汽油弹让漫山遍野都燃起了大火,许多战士受了伤。吴炯便将受伤的战士背起来,一个个转移到隐蔽的地方抢救。后来,吴炯因为劳累过度,昏倒在战场上。

吴炯并不知道自己抢救的这名战士的命运如何,直到1997年,吴炯的事迹被一篇报道提到,姚徐达看到后才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原来,姚徐达被送回战地医院后苏醒,得知自己是被一名叫吴炯的女卫生员救下的,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吴炯。知晓吴炯的下落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天津,1997年12月3日,这两位并不熟稔却有生死之交的老英雄终于在天津重逢。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吴炯荣获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回国后,她还是所在部队受邀至天安门观礼的唯一女兵。

之后,由于上甘岭战役的特殊性,长春电影制片厂希望制作一部相关影片,并找到了众多志愿军战士,吴炯便是其中之一,她的事迹也与众多素材一道,共同构成了电影《上甘岭》的剧本基础。

英雄不朽,承前启后,在吴炯眼中,我们的时代也正如歌中所言: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70年前朝鲜战场上的炮兵黄玉君:

冰天雪地和衣眠,踏实苦干不退缩

据新华社电 灰白色幕布前,87岁的老兵黄玉君正襟危坐。面对摄像头,他用食指和拇指比出了望远镜的形状。“望远镜”背后,是老人坚毅而笃定的双眼。70年前的朝鲜战场上,作为炮兵的黄玉君就是这样观察敌人的。

黄玉君的家乡在湖南宁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刚满16岁、还在上初中的黄玉君怀着满腔热血,报考了炮兵第一师27团8连青年干部学校,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1950年10月,黄玉君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尽管一路上耳边不时响起的枪声和爆炸声,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来不及害怕。”黄玉君回忆起第一次上战场的感受,“一声令下,就得服从命令,完成任务。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取得胜利!”

时值隆冬,作战条件恶劣。黄玉君回忆说,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冷天气,身上的棉衣棉裤根本无法保暖,困了就把玉米秆铺在雪地上,人直接躺下去。“冻得手脚抽筋就起来跑跑步,然后再接着睡。”

“最难以忍受的还是爬满全身的虱子。”黄玉君说,整个冬天,部队没有洗澡的条件。

在朝鲜驻守了八个年头,黄玉君最难忘的经历是在老秃山。

当时,黄玉君所在的炮兵第一师27团8连对老秃山展开争夺战。此次战役中,黄玉君作为侦察兵为指挥所提供侦察情况。

孤身一人,黄玉君抵近距离敌军阵地仅有300米的最前沿。寒冬的朝鲜,河水冷得刺骨,黄玉君需要蹚过两条河流,运动到一个有利的位置,用枯草树枝伪装起来潜伏着,仅靠一个能看到1000米远的望远镜,密切观察敌方的一举一动。

“夺取老秃山可是大事!”从天亮到天黑,不眠不休,黄玉君丝毫不敢懈怠。

经过半个多月的侦察,黄玉君清晰地掌握了敌方的地堡、坦克位置。拿到情报后,他马上返回阵地报告。

“排长深入敌后指挥炮兵,我们把敌人碉堡一个一个地打掉,然后步兵部队一举打退敌军。”黄玉君激动地说,“没有一个人伤亡!这场战斗赢得漂亮!”

此役,黄玉君所在的连荣获集体二等功。

拿下老秃山后,炮兵第一师27团8连转入阵地防御,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继续留守朝鲜,驻扎在西海岸阻击敌人从海上登陆,直到1958年2月才班师回国。回国后,黄玉君辗转数地工作,并于1993年在佛山顺德退休。

黄玉君说,打胜仗令人振奋,而战争中意志的磨炼却让其终身受益。“实实在在,勤劳苦干,听从指挥。”黄玉君说,这是他恪守至今的人生信条。

回望过去70年,黄玉君表示,战争是十分残酷的、无情的,“我为生活在一个繁荣、和平的国家而感到无比荣幸。”

“世事更替,但踏实苦干、永不退缩的精神永存。”黄玉君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