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羲之 何以免甜俗?
日期:[2020-11-01]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王羲之《十七帖》刻本

■刘寿堂(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郑荣明先生有言:“羲之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审美和笔法的‘封闭系统’。”此言确也。时下“二王”展览体甜俗之因,除郑荣明所言之当今学人思想“中和之美,极致优美”难以企及晋时“士人”之境外,吾所知者,亦有取法不当之由也。

央美邱振中教授言“绞转笔法”乃羲之标志,且警示学者应多睹唐人钩摹羲之墨迹本,方得绞转之妙。其学识吾甚仰佩,唯此倡余不苟同。唐人钩摹墨迹本多有圭角尖峰,转折顿挫甚多唐人习气,“小动作”多而好炫耀之习,实乃时人学羲之多甜俗之又一因也!

甜俗当何医?若果欲从羲之开笔,请从《十七帖》刻本入道也。为何?刻本之圭角顿挫较墨迹少,转折多圆润含蓄之妙,此亦刻工之功,如沃兴华之喜好民间碑刻之“漫漶堙厄”之拙,而创厚重苍茫之书,无意于佳乃佳,学书者当审之。

另有当世学人需更避羲之甜俗,当从唐孙虔礼《书谱》入道也。此乃鄙人之实践所验。过庭之字创于初唐,承羲之笔法之余,更启唐人留驻沉厚之妙,其“折笔法”(亦称竹节书)为治甜俗又一灵药也,尚且通篇多处参之篆籀笔法。学此帖经年,再上溯《十七帖》,当得心应手又去甜俗,而能异于时人也。

然,学羲之时,技艺之甜俗易除,学书者自身精神若甜俗,却难治。此当自魏晋人物玄言清谈之风骨侵染,与恺之画、渊明文、阮籍诗、嵇康琴相际会,加之后天之禀悟,为人之直率厚道洒落,方可积健为雄,至落笔无俗之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