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十面灵璧图卷》为啥能拍出五个亿? 它的作者吴彬究竟是谁?
日期:[2020-11-01]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十面灵璧图卷之正前面

■吴彬《十面灵璧图卷》引首一26×112.5cm;引首二47.5×143cm;画心55.5×1150cm;题跋55.5×1132cm

▲吴彬 《山阴道上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吴彬 《罗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400多年前,这位混得不大好的画家一定想不到,自己为朋友画的一幅图卷,居然成为了“中国古代最贵书画”。

这位画家叫吴彬,生于晚明,他留给世间三个身份——宫廷画师、居士、“近”文人画家,正是这三个身份,导致了他平平无奇的现世人生,和石破天惊的身后盛名。

那么,五个亿的盛名,真的名副其实吗?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吴彬的这幅作品,从画法、背景、传承以及古代书画稀缺的大环境下来看,“贵一点,我觉得大家也是能够认可的”。但他也认为,“五”个亿有点出乎意料。他说,有时候,从三亿元到五亿元的争夺,往往集中在两三个买家,具备一定财力的这部分买家,对一两亿的差价也许并不敏感,“所以,个别拍品出现天价,是一个偶然又正常的事情,并不代表五亿的作品就一定比三亿的作品好、就一定比宋元的好,要看具体情况。”

创造中国古代书画最高价纪录

先来回顾新闻事件本身:2020年10月18日晚,以“致敬·收藏”为主题的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开启古代书画夜场,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卷》,以咨询价上拍,现场起拍价1亿元,随后有买家直接出价到2亿,此后不断有新买家加入,几分钟后叫价至3亿,后经40多分钟的胶着竞价,最终以4.46亿元落槌,加15%佣金最终成交价为5.129亿元。

《十面灵璧图卷》由此成为2020年度最贵中国艺术品,更是创造了中国古代书画最高价纪录。

这幅画究竟画了什么?吴彬有个好朋友,叫做米万钟(是北宋米芾的后裔),米万钟和当时晚明许多文艺青年一样,很喜欢玩石头,1608年,他收集到了一块后来被命名为“非非石”的灵璧石,吴彬就把这块石头,从十个角度画了出来。米万钟很喜欢,还找了当时的董其昌等一众朋友,给它做了长长的跋。

400年后,非非石不知所踪,留在世间的是它的360度环拍式“图录”——《十面灵璧图卷》。

这幅作品,当时董其昌给它的评价是“洞天灵焰”,乃是赞叹吴彬借神来之笔,将一块静态的奇石刻画得如火焰般具焱锐之势。

如今,评论界有声音认为,他是晚明人物“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

被淡忘的“非主流画家”吴彬

但是,吴彬这个人的存在感,在美术史上,以及在过往的收藏市场中,一直都很低。甚至有很多人,是因为此次的天价成交,才真正关注到他。

他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为什么被淡忘了那么久?

关于他的出身,资料很少,只知道他生于福建莆田,“流寓金陵”,万历年间,授中书舍人,职业为宫廷画家。这种身份其实和宋代相比已经很弱,画师不再是高贵的一群,中书舍人也只是从七品的官员。他后来还顶撞批评当时的权贵魏忠贤,有过牢狱生涯。

在平时的交往中,其虽与米万钟、董其昌等交集,然而,受限于文人的一些刻板逻辑,职业画家常常被文人画派所不齿。到了清初,四王“一统江山”,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吴彬的奇异山水风格更是渐渐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反而他被人记住更多的,是其“道释人物画”——“居士”吴彬当年曾受邀为许多寺院绘制罗汉和僧人画作,而从清代文献对吴彬的记载来看,也是集中在这部分。

其实他除了画人物还擅长画石,而这也与晚明人癖嗜长物、“物癖”成风有关。奇石、奇器的赏玩,“皆需近距离观赏、摩挲,在把玩中,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官感受能力得到极大的拓展,视听等审美欲望亦全面攀升”。比如当时的陈洪绶,也很注重对细节的描绘。而且,这样的描绘,还具备一种功能性,当时,明代玩石还玩出了一本很有名的《素园石谱》,根据米万钟对《十面灵璧》的期待和其最终展现成果来看,它很接近“特写图谱”的性质,“然就谱录书籍木刻插图的水准而言,该卷的绘制形式和艺术技巧又远过之”。(沈歆《从画山到画石:奇石、观看与吴彬的山水画创作》)

然而终究,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没有使他成为“红人”;传统的绘画史观,又难以给予职业画家以更公允关注;长期以来对宋画和文人画的推崇,更是湮没了不少具备差异性的创作者。

“价格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时间来到400年之后,关于吴彬的讨论,终于似乎在一夜之间迸发。推崇者不吝溢美之词,包括纷纷附和于高居翰在《不朽的林泉》中所指出的——吴彬突破了传统绘画表现山石和挥笔运墨的常规,将所绘之物逼真地呈现在观者面前,像肖像画一样具有唯一性——除中国传统绘画笔墨外,又参以几何原理、音律节奏、五行之说,可谓奇作。

质疑者则认为,此件作品构图色彩运用,单调而程式化,似乎是全靠时间、耐性和体力完成的一幅“制作感很强”的工笔画,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其融合了唐代画家孙位的画火法和宫廷画家擅长的细密山水。5.129亿这个价格,真的匹配吗?

对此,季涛在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吴彬,确实知名度不高,但他的作品确实在拍场上有过几次很好的表现,包括2009年的北京保利秋拍,其《十八应真卷》以1.69亿元成交,也是创造了当时的中国书画全球拍卖纪录。

“我觉得这件东西拍得很贵,不代表它就高过宋元的、包括其他名家的一些作品,只是整个作品的运作过程,拍卖行是全力以赴的,包括以专家研讨、各地巡展和媒体推广等,增加了它的曝光率,这是它拍得好的原因之一。同时,古代书画,好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拍越贵,也是必然的现象,和现当代很多作品不同,古代书画的稀缺性还是存在的。吴彬的这种画法,别的画家没有,此前在拍场上也罕见,加上他如此细致的各个角度去深入的画法,背后有故事,并且流传有序,所以,对于这样一件孤品,价格卖得高一点,我觉得大家是能够认可的。”季涛说。

“但是”,季涛说,“我们也是出乎意料的,我想着它能拍三个亿(就好了),怎么会拍到了五个亿呢?有时候拍卖场上就是这样的,最高价的形成,往往不是很多人一起争出来的,而是集中在两三个买家之间的竞投。可能,从三个亿争到五个亿,就一直是那两个人在争,这最终的定价,由买家的喜好和其自身的财政情况来决定,有的人,出三个亿和出五个亿对他来说没有区别。所以,个别拍品出现天价,是一个偶然又正常的事情,并不代表五亿的作品就一定比三亿的作品好,就一定比宋元的好,要看具体情况。宋元的作品,有些尺幅偏小,有些没有经过《石渠》的著录。所以,吴彬的这件作品卖得贵,大家觉得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