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1.39亿元世界最贵日记 解读胡适留学的故事
日期:[2020-11-01]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一套十八册 12×22cm(每册尺寸) 注:附手稿脱落的30张珍贵照片及1939年首次出版编辑商讨函多种。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归娶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照片之“胡适与陈衡哲合影”(局部)


留美7年 手稿18册 50余万字

■撰文:陈希(中山大学)

最近,备受关注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拍出1.3915亿元高价,成为世界最贵的日记。这套《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共十八册,五十余万字,为胡适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7年期间亲笔撰写,随文黏贴了四百五十多张珍贵照片及中英文剪报,并新增胡适1917年归国后所写的《北京杂记》和《归娶记》等重要文献。

近代中国留学海外青年学子成千上万,但真正在作者存世时以“留学日记”题名并出版的却只有《胡适留学日记》。胡适的日记和札记,记录了留学美国时期的见闻和思想,最早于1939年4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出版,共17卷4大册。1947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出了校订本,改名为《胡适留学日记》。1959年3月台北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此后,大陆和台湾多次重印《胡适留学日记》,主要依据上海亚东版。

《胡适留学日记》在网上流传已久,其中记载的“打牌”“抽烟”等内容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的“梗”。《胡适留学日记》手稿以最为原始的形态呈现了日记的原貌,是了解胡适走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成长史和近代中国留学生史的最重要的史料。日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剪贴、照片、通信、便条等,虽然注意编排,但庞杂随性,无章法可循,真实再现了“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七年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和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胡适语),是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学业、思想、生活、交谊的难得一见的公开记录,是个人与时代的对话,在胡适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极为重要和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917年1月在《新青年》第2卷5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启文学革命序幕。陈独秀称赞胡适是“首举义旗的急先锋”,但是胡适绝不鲁莽行事,而是深思熟虑,“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甚至从遣词到文体都极为慎重。《文学改良刍议》是经过充分酝酿,多次讨论、修改而成。1916年2月,胡适在留学日记中列出了文学革命八项主张中的三项:“第一,须言之有物;第二,须讲求文法;第三,当用‘文之文字’时不可避之。”这三项主张皆针对当今文坛“有文无质”之时弊,“以质救文”。1916年4月,胡适《吾国文学之三大病》又列出另外三项。而1916年8月,胡适给朱经农信提出“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同时写信告之陈独秀。后来正式发表,将日记的“私议”“革命”等改为“刍议”和“改良”,而且将“八事”的次序做了调整,把最重要的“不避俗字俗语”放在最后,显示谨慎和务实。而研究者对此鲜有重视,理解和阐述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特质多有误会。譬如,周质平就认为胡适“八事”中“不摹仿古人”最重要,因为它衍生“历史的文学观念”,这个观念是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中心和主要武器;而“不避俗字俗语”属于胡适文学理论的“枝微末节”。这显然是误解。

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发生,既立足当时中国现实语境,又借鉴西方文学资源,经过充分酝酿和多次修改。胡适的文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主要取法西方新潮流,很大程度受到意象主义的启发和影响。但是注重名气声望、“爱惜羽毛”的胡适后来一再掩饰和撇清与“在野”的美国意象派的关联,可是,从留学日记中,可以证实这种影响的存在。

1916年12月,胡适将《纽约时报》书评版“印象派诗人的六条原理”剪贴在自己的留学日记上,并特别标注意象派宣言与自己的主张“多相似之处”。胡适以一首译诗《关不住了》开了“新诗成立的新纪元”,这首诗译自美国意象派外围女诗人蒂丝黛尔(Sara Teasdale)发表在美国新诗运动阵地《诗刊》第3卷第4期上的《屋顶上》(Over the Roofs)一诗。胡适还与蒂丝黛尔通信。1922年3月6日的日记,提及蒂丝黛尔的回函。胡适曾特意会见美国意象派诗人马斯特斯Edar Lee Masters,胡适写道:“二十年前他是新诗人的一个领袖。1915年4月间他的Spoon River Anthology(《斯波河诗选》)出版,开一个风气,扫除当日影像主义(Imagist)的纤细风尚。”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涵盖胡适1917年归国后所写的《北京杂记》和《归娶记》,填补了现存版本日记中1917年7月10日至1919年7月10日胡适酝酿和倡导新文学及新文化运动的两年空白,解决了此前学术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案。其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其重要意义不可替代,是价值连城的珍稀宝库。

特邀专家

陈希,著名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