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赏粤中古韵 岭南名园锁清秋
日期:[2020-11-26]  版次:[A16]   版名:[快乐旅行]   字体:【




园林建筑艺术从地域上大致可分为江南派、岭南派、巴蜀风和北方园林几种不同风格;江南园林雅致,巴蜀园林清幽,北方园林豪华,而地处兼容并包之地的岭南园林,则吸收和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疏朗通透,也兼具北方园林的影子,甚至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讲求实用性,与岭南本土文化的务实一脉相承。

近日,空气中丝丝凉意益发鲜明起来,岭南的秋悄然而至,闲云淡卷,琼阁入俗,且随秋意,漫步广东四大名园,再感粤中古韵。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VCG/图

岭南园林 更注重 生活起居实用性

岭南园林建筑历史可追至秦汉三国时期,真正发展期应从唐代佛教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之时算起。及至宋代达到兴盛期,城市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等不同形态的园林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稳速发展。明清时期进入发展成熟期,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的余荫山房、梁园、可园、清晖园便就是岭南园林的代表。

广东受所处纬度影响,气候特征以炎热多雨高温为主,加上地处商业前沿,开放的心态、实用的追求贯彻始终,因此岭南园林彰显相应的务实特性。

从功能上来讲,岭南园林更为注重生活起居的实用性,布局也多为建筑包围园林的形式,借以减弱雨水台风等天气状况对园林的正面侵袭。庭园设计偏遮阴降温功能,用材多英石和湖石,假山在整体园林中的运用规模不会过大——事实上,岭南园林整体规模也不会太大,多与住宅结合形成为宅院形式。园中水体形状较规整,就连园林所选绿植,都以营造凉爽的林下活动空间为出发点——这些都与广东人讲究实用、接地气的务实心态有关。

A

余荫山房 小巧玲珑,缩龙成寸

坐标:广州番禺南村镇

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现为国家3A级景区,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著称,是高超造园艺术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典型体现。在四大名园中,余荫山房是原貌保存最好的古典园林。

余荫山房的建筑结构布局巧妙紧凑,总体是几何形、规整式水庭格局,坐北朝南,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数纳于方圆三百步中,展示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取向。

造园手法用借景、框景、对景、障景等方式,借助游廊、花窗、影壁等构建出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小中见大、层次幽深、空间丰富的园林艺术效果,深得“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精髓。

B

可园 连房广厦,绕庭布局

坐标:东莞莞城区

说到东莞可园,“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这句形容够贴切到位。

始建于1850年即清道光三十年的可园,采用岭南常见规整式平面和“连房广厦”建筑组群的绕庭布局,在面积2200平方米的园中,有一楼、三桥、五亭、五池、六阁、六台、十五房和十九厅,都是清一色水磨青砖结构。

园中叠山置石颇有特色,有“一实一虚”“以少胜多”之说,虚实结合,前庭按石谱堆砌珊瑚石假山“狮子上楼台”,与麻石邀月阁凉亭建筑巧妙结合,取“登台赏月,入亭纳凉”之意,实用功能同样不逊。

此外,可园内的水,构思上也很有深意。由于位于东江水系的冲积平原上,“三冬无雪,四季常花”正是可园所处水乡特色,故在园林设计中,限于地小,水的运用仅一池一井。水池布局在园中前庭做主景,设计成八角形与几何形曲池,与庭园空间界面相呼应,表达庭园空间协调的整体效果。

C

清晖园 以小见大,玲珑秀旷

坐标:顺德大良镇华盖里

建于清朝嘉庆五年,即1800年,结合珠三角水乡风貌与明清文化,原址是明万历丁未状元黄士俊府邸,占地3500平方米。

清晖园最大的园林特色是以小见大,通过布局紧凑的各种小空间衬托水庭的大空间,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立面丰富,空间多变。

整个园林分前庭、中庭、后庭,前庭为水庭,造型活泼多姿;中庭为曲径楼台,后庭是深巷密室,逢园必石,以石代山,理水上采用方形规整式,置石上则用散置式,紧扣“以小见大”的设计主旨。

D

梁园 顺应地形,水势造园

坐标:佛山禅城区

四大名园中,梁园的占地面积应该是最大的一个,总占地约16公顷,于清朝嘉庆及道光年间先后建成,也就是说前后花费50多年的时间,梁园是梁氏总园的统称。

梁园在总体设计布局上明显顺应地形水势,造就水乡景观特色。以秀水为基调,奇石、佳木为题,用大面积的湖池溪涧,营造出水木常青、涧流潺潺、回浦烟媚等多种变化,既有空间分割,又有不同形态,暗含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将岭南镬耳大屋的建筑风格与桑基鱼塘的外景糅合得恰到好处。

园内以石代山,充分发挥岭南园林设计中“无园不石”的宗旨,但在运用上并非简单堆砌,而采用景石代山、景石结合的方式,独石亦可成景,孤石也能成峰,或两块巧置或三石布阵,韵味无穷。据说梁园内的奇峰异石总计有400多块,故有“积石比书多”的评价。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