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诸多专题讨论全国瞩目 健康的文艺批评渐成常态
日期:[2020-11-29]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花鸟画谁来扛大旗”一石掀巨浪,“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之争”持续数月

2011年9月29日,新快报《收藏周刊》创刊,整整 16个版的规模,首席专家与顾问团队之齐整高端,版面之丰富大气,迅疾在广东艺术界、收藏界及民众之间引起强烈反响。但之所以能引得各界人士的肯定,最终还是归结于周刊的内容与采编的风格。从创刊之日起,《收藏周刊》就确立了对热点话题积极发声、对话题争鸣不偏不倚的报道风格。

《收藏周刊》相继推出了杨之光打假、画院与美院、美展模式反思、广东画廊业困局、黄宾虹山水画争议、花鸟画谁来扛大旗、书法与国画的关系、国画改良、文人画复兴、写实油画突围、素描争议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专题。而广东文联原主席刘斯奋在接受周刊采访时表示,“让健康的文艺批评成为常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花鸟画争鸣

2015年,画家张绍城独家在《收藏周刊》发出《岭南花鸟画,谁能扛大旗》的疑问,一石掀起千层浪,此后迎来了“岭南花鸟画何必找人扛大旗?”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看到广州画院原院长张绍城发表的《岭南花鸟画,谁能扛大旗》的署名文章后,主动电话本刊记者,对文章的个中观点给予回应。在他看来,吁求革故鼎新、引领潮流的“扛大旗者”,这份情绪可以理解,但真要出现这样一个人物,不管是从艺术发展的逻辑来看,还是从现实格局来看,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难以做到的,尽管始终有人怀着强烈的占山头的欲望。

广州画院拓展部副主任王晓慧也通过《岭南画派再次出现“开宗立派式人物”不现实》一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读者来信,署名顾言的画家则逐一分析了张绍城的文章,并提出《花鸟画扛旗之争是否一出双簧戏?》的疑问,他认为,“虽然张院长说了方先生不少众所周知的缺点,但方先生毕竟是文章的主角,在明眼人看来,这不过是‘小骂大帮忙’的把戏。莫非张院长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是‘方土便是岭南花鸟画的扛大旗者’?”

此后,张绍城继续回应,发表《我想说的是,岭南花鸟画到底往哪走》一文,然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楚雄、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等均参与了花鸟画现状的探讨。

素描与中国画关系之争

同类的话题,在《收藏周刊》推出不少,几乎同期,陈丹青在其视频节目《局部》中谈及对素描的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中一个观点成为了行内焦点——“我每次看到考前班的素描,我就想死”。收藏周刊记者在与陈丹青取得联系时,他回应称“我只是说出自己的感觉”。他这次的《一切从素描开始,毁了国画》引起了行内的轩然大波,首先是著名画家史国良,对于陈丹青认为“素描毁了中国画”一说,他接受收藏周刊独家专访,发表《陈丹青的素描理论是混乱片面的》一文,并说,“陈丹青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人。但他的这个素描理论是混乱的,是不对的、不负责任的、比较片面的。”

此后,著名画家冷军也通过收藏周刊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观点,陈丹青曾认为“一切从素描开始,毁了国画。”冷军反问“中国画毁了吗?”他认为“画面有构图、有造型、有笔墨就构成了‘尽精微、致广大’的道的特征,文以载道的追求即完成。”他强调素描根本不会阻碍中国画发展,相反,书法练习的缺失,却是目前中国画的最大短板。

著名画家周彦生也加入讨论,“学习中国画,完全没有素描, 绝对培养不出大师。”

而著名画家林墉则坦言,“陈丹青批判素描没什么了不起”。

书法与中国画关系之争

2017年,“书法与绘画关系”的大讨论则从广东蔓延到了全国,参与的名家也从张绍城、梁照堂、张彦、张桂光、钟瑞军到陈履生、梁江、何家英、史国良、冷军等。参与讨论的艺术家、理论家涵盖二十余人。基本形成了几大阵营,“书法核心论”“书法绘画辨证论”以及“伪命题论”,第三种主要在江浙地区,在他们看来,书法对于国画的作用是与生俱来,不需要探讨的。所以,在某些画家看来,这是个伪命题。但更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前面两者。2017年5月7日,广州画院原院长张绍城、著名美术理论家梁照堂就陈传席“批评”吴冠中书法的相关话题在《收藏周刊》独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绍城认为:“他(吴冠中)没有理解书法笔墨、笔法。书法线条强调起笔落笔,他完全没有。”梁照堂也认为:“他说‘笔墨等于零’,他的书法和画的的确确是‘笔墨等于零’,他只是表现出一种艺术感觉。”

5月14日,张绍城、梁照堂再发文表示,“书法问题是解决岭南绘画如何进一步提高的突破口。”同期,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强调:“不懂书法无法谈及中国艺术”。6月初,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直言:“书法与绘画的关系还得辩证看。”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也直言:“不学书法不能画好国画的讲法是错误的。”6月18日,著名画家史国良在《不重视书法中国画精神就没了》一文中认为:“书法就是传统宝库里面分量最重的一块。不重视书法,中国画的精神就没了。”至此,“书法与绘画关系”话题正式在全国铺开,著名艺术家冷军接受《收藏周刊》独家专访时称:“对书法的掌握并非只是技术层面,重要的是修养。”实际上,如果说刚开始的更多声音主要是通过文字表达观点,是文字传播,那6月25日,在广州美院东方诗意工作室举办的座谈会上,则从线上争论衍生到了线下现场的“针锋相对”,参与人员包括广州画院原院长张绍城、广州美院教授张弘、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刘思东、广东省青年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朱光荣、顺德美协主席叶其嘉、广州美术学院讲师杨峻、青年画家黄稻子。7月1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以书入画”正在由主流变为支流》一文中,认为人们对于造型的追求已经高于“书法入画”这样一个基本准则。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苗再新也通过《收藏周刊》独家发声:“书法对于画家是锦上添花但不是必要条件。”

“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话题持续了数月时间,覆盖范围涵盖全国,影响之广,探讨之深,是近年美术圈少有的学术争论事件。

黄宾虹艺术论争

2015年3月27日,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在谈及岭南山水与浙派山水之间的差异后,重点谈到了现代名家黄宾虹艺术创作的得与失。在他看来,黄宾虹艺术是一个危险的陷阱,害了几代人,“我上学的时候,老师陆俨少先生就曾给我们讲过,黄宾虹的艺术是一个垃圾桶。”此话一出,掀起轩然大波。此后,艺术家刘释之、朱光荣、姚涯屏分别发表《批评黄宾虹是一个陷阱》《读懂黄宾虹,还须不断补课》《能不能批评黄宾虹》等文章。随后,梅墨生也加入论战,认为“黄宾虹画中的奥妙,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都能感受到。”

收藏周刊大事记

●2015年

1月25日 百花颂花城

2月1日 清代绘画鉴藏

3月22日 少儿美育我们缺啥

4月11日 写实油画突围

4月19日 黄宾虹争议

5月17日 走出岭南

6月7日 谁来拯救审美

8月2日 南北对话

8月16日 走近赖少其

9月13日 齐白石与岭南

10月18日 素描争议

10月25日 素描再争议

●2016年

1月10日 民国文艺范

1月17日 对话八大美院

1月24日 花鸟画争议

2月28日 艺考观察

3月27日 连环画往事

4月10日 广东动漫崛起

5月22日 艺术之光永恒

8月21日 岭南女画家版图

8月28日 艺术家如何阅读

9月4日 美术馆观察

10月30日 古画修复背后

11月6日 主题创作探索

11月26日 留学东瀛反思

12月18日 追思荣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