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如何更全面地审视和面对自己? 记录之上的思想启发
日期:[2021-01-01]  版次:[A15]   版名:[时尚花生]   字体:【



这是2021年的第一天,今天,我们迎来新的一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来探讨一个关于“真实”的话题。

笛卡尔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存在的?”然后他找到可以信赖的“阿基米德”观点,说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名句。

“经验”是康德认为的可以理解真实世界的通道,而叔本华则表示世界是虚幻的,意志是真实的……

事实上,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对世界进行着观察及思考,对真实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

连续18年时间,每年12月份的广州,不啻于是一场关注记录真实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宴”,盖因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这一时间段里的“登台展演”,用组委会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广东省广播影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军的话形容,这是“记录之上的思想启发”,是现时代纪录片对人们的意义。

人类的记忆是带有情感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碎片化爆炸的当下,如何通过某些记录的载体去更全面地审视和面对我们自己并且进一步引发更深度的思考,正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参与者们所希冀达到的目的之一。

本期,我们特别采访了三位参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人物,从不同角度探讨他们各自对于真实、对于记录的看法。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受访者供图)

1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刘军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秘书长、广东省广播影视产业协会副会长、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汽摩协会副会长、环球瑞都(广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刘军在成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操盘手之前,个人经历也是足够辉煌和显赫:2003年把最鼎盛的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带到北京工人体育场,上演了当年年度最热的足球商业盛宴“龙马大战”,至今仍占据着央视足球之夜评选的“中国十大商业比赛”之首的殊荣;中法文化年带队驾驶15辆国产汽车从北京出发,历时30天,横跨欧亚大陆,行驶1.3万公里抵达凡尔赛宫;策划发起以弘扬奥林匹克和亚运精神的大型活动“亚洲之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沿着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走访3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一度掀起亚运热潮,并获亚奥理事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近两年开始涉足影视剧的他,制片人代表作品《夺金》入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名单,被列为推荐展播的优秀剧目之一,《夺金》剧本也被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列为2018年度优秀剧本之一。

“2012年开始,我有幸成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操盘手,与它一起成长,到今年刚好整整八年九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参会人数和机构数量的增长以及到会嘉宾的质量,在刘军看来就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最直观数据,“对观众而言,纪录片的种类越来越多元,涉猎的内容领域越来越广泛,可以选择观看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纪录片可以拥有无数功能,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可选择性特别多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纪录片是审视自我、面对自我、认识自我的最好选择,关照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是纪录片的本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则取决于阅读人的内涵和素养,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对人的思想的启发。”

在刘军看来,纪录片的优点是穿透力强,具有“长尾效应”,即便在发展过程中时代不同了,某种价值成为“无关紧要”的时候,它却又具有了学术和档案价值,“当然这要建立在内容生产者没有在片中注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前提。”与此同时,由于纪录片产品属性的缘故,可看性较之综艺类节目、影视剧作品等相对要差,对于读者或观众有一定的门槛设限,“而且因为纪录片的真实性特质,品读起来会显得很残酷,很丑陋,甚至会让人难受,这是它的缺点,所以想要在大范围内推广和接受,难。”

操盘“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过程,对刘军来说本身也是一个重新思考定义的过程,特别是2013年,当很多已经参加了十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国际友人还在追问刘军“‘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到底是什么定位”的时候,他就知道,改变的时候到了。

一位已故国际纪录片节主席当年对刘军的触动也非常大,“当时也是我刚开始操盘‘纪录片节’不久,这位国际纪录片主席对我说:‘你天天带我们这些人出席这个活动,那个见面会或什么酒会,这在我的节上是不可能的!所有的纪录片人来这里是工作的!你严重影响和侵占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这样下去这个节没未来的。”

“到底‘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要像奥斯卡一样走评奖路线还是像戛纳一样走市场定位?抑或是像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那样给独立导演以服务?多好的问题,正是这些提问,让‘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始裂变,逐渐成为现在这样的一个综合性国际性节展,评奖、交易、展映、论坛、预售、学术、机构、独立导演,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实现各自的需求,满足各自的存在感和参与感。”

“有位领导也跟我说过,等哪天‘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不需要我们发函让人参加而是人家自发愿意来参加,你就成功了——这对我的触动也很大,甚至可以说这成为了我办‘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理念驱动。”于是,让每年的12月成为纪录片人的一个仪式,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个时间点上享有并且享受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成了刘军孜孜以求的目标,“让纪录片人不管多忙,时间多紧张,哪怕今天来明天走,都要来广州,都要为纪录片呐喊站台,交流碰撞。”

事实上,2020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一组数据就很能说明和印证刘军的坚持:126个国家和地区的3227部作品参展,纪录片商店收录了52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1009部,总时长超过3.2万分钟,累计完成版权交易7.7万分钟,片子质量比肩国际一流节展,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业界“泰斗”也带着新作参加,“例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以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获得者怀斯曼,就把个人的新作《波士顿市政厅》中国首映放在了‘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让收录影像变得如此便捷,似乎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随时随地为记录一些什么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既如此,那我们就一起,为这个世界,为未来的世界,生产和共享这些影像。”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