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梁世雄:歌颂山水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日期:[2021-01-24]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简介 梁世雄 著名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黄山之晨 1985年

■太鲁阁激流 2002

■霜叶红于二月花 1986年

不少山水画,要么就形式感特别强,要么就跳不出古人的皴法程式。上周本刊推出的策划“岭南山水画破局”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年88岁的著名画家梁世雄认为,“要有所突破,一定要探索自己的表现手法。”为何跳不出古人皴法程式?他认为,原因是对生活观察不够。谈及创作心得,梁世雄认为,“我认为一个画家要有突出的方面,而其他方面也要吸收。我画花卉,因为我觉得画点写意花卉对画山水有好处。写意花卉是放得开,笔墨很讲究。画花卉后再画山水,用笔可以更强烈、更放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向古人学习,到生活里面去

收藏周刊:您会如何总结数十年的山水画创作?

梁世雄:几十年的创作,要总结,基本就两条,一条是向古人学习,研究历代中山水名家的作品;第二条则是到生活里面去。我这一代山水画家,可能我去的地方最多,新疆、西藏,还有各大名山大川,例如黄山、衡山、泰山、峨眉山、桂林、庐山、长江三峡……

能去这么多地方,我自身也有一个有利的条件,我到高原从来没有高原反应,当时很多人会有高原反应。我们当时四个人一同去西藏写生,其中有一个,刚下飞机就要抢救。我要感激我当时的身体,没有任何高原反应,所以,我可以一直写生到喜马拉雅山的边境。

收藏周刊:您也曾强调不少,关、黎两位先生对您的影响。但艺术上,您是怎样寻找突破的?

梁世雄:有几个方面:第一,在表现的生活面上拉开距离。山水画家,我是画家中最早(1965年),到西藏的,还有中国宝岛台湾,关老、黎老都很想去,但他们没法去,我两个地方都去了,从青藏高原到宝岛台湾。我们生活的条件比老一辈的要好些,这是我幸运的地方。

收藏周刊:这算是题材上的一种突破?

梁世雄:这的确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考虑要寻找一些前辈没有画过的东西,因为要有所突破,一定要探索自己的表现手法。我当年去西藏,对那里的景物、人物感兴趣,对红柳尤其感兴趣,觉得它特别有生命力。从那里回来后,先画红柳,再画胡杨,还有松树、古柏等,我画特写较多,因为我觉得特写更有力量。当看到古树时,我是不会放过的。

我画树就要表现出生命力

收藏周刊:这确实让人感到意外,您到边疆地区,不是画磅礴的高原或者大山,而是把视觉定在了大自然的局部——古树的身上。

梁世雄:我画树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我觉得山水画家都是画山的,在树方面很少下功夫。山石都不是活的东西,而树的生命力很强。

在沙漠上,盐碱滩的地是很硬的,而且很干,但胡杨的生命力却依然很顽强。当我和一些朋友在那里面对胡杨时,心中都有一种沧桑的感觉。胡杨是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照样能够存活,这种顽强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我画树比山多,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命力。大树面前,个人很渺小。南方的巨榕、红棉,北京的古柏,南岳、黄山和泰山的松树,都是顶天立地的,我对它们是怀着敬仰的情感的。我追求和表现的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跟一般的山水画家不同。我追求作品要有地方特征、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收藏周刊:到了阿里山,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吗?

梁世雄:我当时辅导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研究生,他的毕业创作画神木,画一棵枯树,我很难辅导,我没有去过,很难提意见,但是我觉得神木不是那么简单。后来,去了阿里山,觉得神木也是生命力很强,也是几百年、上千年。特别是他们跟我介绍一棵叫三代木,它的生命力也是很强的,那棵树锯掉后,旁边又长,锯掉后,又长,这给我的印象最深。所以,我第一张画台湾的画就把三代木画出来,后来把整个神木林都画了。我当时很激动,因为去之前就抱着一定要画中国台湾风光的打算。

画点写意花卉对画山水有好处

收藏周刊:您的中国画创作,涉及不少题材,其他题材可以服务山水画创作吗?

梁世雄:我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我对自我要求是能粗能细,能快能慢,能放能收。早期,我画过工笔人物、写意人物,比较简练的小品也画了很多,比较粗犷的大制作也画。我认为一个画家要有突出的方面,而其他方面也要吸收。我画花卉,因为我觉得画点写意花卉对画山水有好处。写意花卉是放得开,笔墨很讲究。画花卉后再画山水,用笔可以更强烈、更放开。它们是共通的,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其实画画,不管山水、花鸟、人物,就是造型和笔墨,就这两个东西,还有意境,意境当然是首要的。

收藏周刊:但题材上,您最后还是选了以山水创作为主。

梁世雄:我本身就对山水很感兴趣,从小学到中学时就临摹了很多传统的山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有些这样的论调:人物是有益的,山水、花鸟是无害的。当时想参展、发表,一定要画人物画。因此,毕业后我就进行人物创作,后来转向山水是教学的需要。以前中国画系是没有分科的,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划分山水、花鸟和人物。学院里山水方面没有什么老师,只有黎雄才老师和陈金章老师,还有在外面请的卢振寰老师,八十多岁。黎先生说,梁世雄要过来,梁世雄要过来山水科,他知道我喜欢山水。我在中南美专也试过利用课余时间临摹山水,黎老师看到了,说多临几张。黎老师让我过去山水科不是偶然的,他知道我喜欢山水。

我最早创作山水画时,很注意山水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这跟一般的山水画家是不一样的。我画《喜马拉雅松》,里面有大量人物,我的山水画都是这样,因此,李伟铭写我的文章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

收藏周刊:黎雄才先生曾经强调“意在笔先”?

梁世雄:对,“意在笔先”就是要求自己首先要对生活有感受,然后再画。如果对生活不激动,是画不好的。我们写生主要是受关老、黎老的影响,每次出去,他们都画很多。

我多数写生都是用毛笔

收藏周刊:到现场写生和在现场拍照回来创作有什么区别?

梁世雄:不同的,在现场,会更多地思考怎么用笔墨表现,手段,技法会思考很多,回来对着照片,感觉全无。我多数写生都是直接用毛笔的,思考会更直接。中国画的取景方式跟西洋画不一样,在中国画中,近处的可以推远看,而远的东西可以拉近看,因此,构图等各方面都比较灵活。中国画的视点是流动的,可以把很多东西概括在一个画面,我在取景方面是很讲究的。

收藏周刊:上周我们推出的策划“岭南山水画破局”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要“破局”应回溯宋代绘画,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先生曾经是否比较重视宋代绘画?

梁世雄:是的,宋代是传统绘画的高峰,有马远、夏圭、范宽……都是大家,在那个时代,可以感受到他们也是非常注重观察自然。当然,岭南这边一定是强调写生的。关山月老师以前说,“不动就没有画(作品)。”意思是必须要到生活中去。所以,哪怕后来他们年纪大了,都坚持去写生。

宋代作品都很接近生活

收藏周刊:宋代绘画跟后代最大不同在哪里?

梁世雄:元代之后的绘画受文人画影响,但宋代作品都很接近生活。

收藏周刊:不少山水画,要么就是形式感特别强,要么就跳不出古人的皴法程式,您认为该如何“破局”?

梁世雄:原因是观察生活不够深入。一定要深入生活,注意观察,不细致观察就创作不了好作品。曾经有一次我带学生到长江写生,很多学生都没有画水,我问他们为什么都不画,他们说不会画。但我认为,他们更多的是不敢画,怕画不好,实际上,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要敢于下笔,敢于练习,慢慢一定能找到规律的。到了长江不画水,那为何要到长江?

收藏周刊:在画水方面,您有没有技法上的经验?

梁世雄:没有特别的技法,关键在线条。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